[摘 要]美聲唱法在17世紀古老的意大利誕生、傳播、普及并傳遍了全世界,其柔美的音色和科學系統的發聲體系,使它在世界眾多歌唱方法中脫穎而出,得到當今世界的普遍認可,被稱為當今世界正統的科學演唱方法。
[關鍵詞]巴洛克時期;美聲歌唱技術;審美觀念;波波拉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6-0004-02
巴洛克是歐洲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相沖擊碰撞的時期,其音樂風格也與此時期的主流文化審美發展過程相一致,都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巴洛克是對西方藝術史上一種藝術風格的概括,起初由意大利產生,隨后在整個歐洲盛行,對整個歐洲都有較大的影響。“巴洛克”一詞最初被人們用來形容一些奇形怪狀的建筑風格,以及夸張的裝飾藝術,后來被運用到音樂藝術上。盧梭對巴洛克音樂的描述呈現在他的《音樂詞典》中,他用混亂的和聲織體、大量轉調和不和協音、難以演唱以及節拍復雜來形容巴洛克音樂。相反,德國的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韋爾夫林在其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中對此時期的音樂表達了肯定的態度。由此見得,由于人們審美的不同,對同樣的藝術風格的歸納會有各自的看法,使得“巴洛克”一詞的含義復雜化。也因此很多藝術理論家對“巴洛克”的評價進行回避,直到19世紀下半葉,“巴洛克”一詞開始恢復名譽。在20世紀初,音樂學家庫特·薩克斯對“巴洛克”的評價得到了人們普遍的認可。他認為這一時期的音樂節奏、情感、大小調式都逐漸走向成熟,這些都與之前的音樂風格不同。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充滿活力、熱情、均衡,既注重強烈情感的表達,又充滿戲劇性的對比。無論是在音樂觀念上,還是音樂表現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不僅綜合各門藝術精髓,還注重音樂的豪華感覺,給人一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以往教堂合唱中那種表現神權的空虛、陰暗音色的聲音早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歌唱的需要,進而要求充滿生機活力的聲音質感。在最初的演唱中人們習慣地繼承了意大利牧歌,在牧歌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如何將聲音演唱連貫并且富有感情,節奏上如何更加富有表現力,而且此時期人們效仿古希臘,希望古希臘人在廣場上演出悲劇朗誦的效果重現,對這種悲劇朗誦效果的追求使得從前虛弱的假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有充足的呼吸做支撐、豐滿明亮的共鳴以及清晰的吐字。正因為人們對聲音的這種普遍認識,使美聲歌唱技術走向穩定。
一、美聲唱法的緣起
美聲唱法是指意大利的一種歌唱風格。Bel canto在意大利語中的原意是“美妙的歌唱”,譯為“美聲歌唱”。美聲唱法對音色音質有很高的要求,柔美的音色和純凈的音質是基礎,發聲要求輕松自如,旋律要連接均勻靈活,裝飾音也要完成得優雅精美,真摯富有感情的演唱貫穿其中。在美聲發聲方法中主張穩定的氣息做支撐、喉嚨打開、聲音明亮具有穿透力以及吐字清晰可辨。在教學中一般先練習母音發音,音量上的漸強漸弱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漸強漸弱訓練的重點不在于尋求多大的音量,其訓練的目的是使嗓音達到柔和、純美、均勻的效果。卡奇尼(Giulio Caccini,約1546—1618)是意大利著名歌唱家、作曲家、詩琴家,美聲唱法的奠基人,佛羅倫薩“同志會”的主要成員,為美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602年卡奇尼出版的《新音樂》是一本詠嘆調和牧歌的歌集,書中大量談到了美聲歌唱方法,在聲樂領域有重大突破,被稱為聲樂史上的第一件大事。他在《新音樂》中對美聲歌唱歸納了很多具體要求:1.硬起音和軟起音。唱硬起音時要求“聲音發出之后立即減弱轉向柔和”,他也稱此為“詠嘆式”起音。唱軟起音要求“馬上唱出第一個音,再逐漸加強聲音”。軟起音中包含“漸強、漸弱練習”,這是“美聲學派”重要的訓練聲音的手段之一。2.對音準有嚴格的要求。音色要求柔美、動聽,從頭至尾保持聲音均勻,強調歌唱的完整性。3.美聲唱法采用胸式呼吸,呼吸的同時要注意放松。此時期沒有“胸腹式聯合呼吸法”(19世紀產生的“胸腹式呼吸法”),那時的“胸式呼吸法”后來發展到相當的程度,在以后的17、18世紀的“閹伶歌手”也大多采用此呼吸法。4.咬字清晰,咬字準確。5.強調元音練習的重要性,男高音用“i”母音、女高音用“u”母音練習較好。開放的元音較閉元音動聽,a、e、o適合唱花腔。6.花腔裝飾不能破壞歌曲內容。在適當的地方可以采用適當的裝飾音和花腔樂句。他認為長的花腔樂句只適合在不需要用過多強烈感情表達的地方運用,在長音與結束時的華彩尾聲上可以運用。
二、波波拉的聲樂教學及對美聲發展的價值
在此時期還有一位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堪稱18世紀最負盛名的聲樂大師:波波拉[1]。他掌握美聲唱法的奧秘,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將多年累積的經驗總結為歌唱氣息、發聲練習、咬字方式、歌唱姿勢等。在聲樂教學中,他在對人體發聲的種種可能性、對聲音缺點的判斷上,有敏銳的判斷力和獨到的見解。他的獨到見解在當今的美聲技術的發展中有寶貴的價值和啟發。
(一)注重歌唱中氣息與“共鳴”的運用
在生活中人們自然狀態下的呼吸是短淺的肺部呼吸法,但在美聲歌唱中不同于人們自然狀態下的呼吸,美聲的呼吸是胸腹式呼吸法,通過對整個胸腔和腹腔不斷鍛煉,最終達到一個舒展自如的大風箱效果。利用身體兩邊橫膈膜的舒張運動將聲音從腔體中送出。波波拉強調氣息是歌唱的基礎,運用胸腹式呼吸法將氣息穩定支撐,并且每一次換氣都要做到平穩柔和,不能吸氣過滿過慢也不能吸氣太少。吸氣過滿會使身體僵硬無法放松;吸氣過慢不利于腔體的快速打開,腔體沒有快速打開無法達到歌唱狀態,聲音無法傳遠;吸氣太少沒有穩固的氣息支撐,聲音會顯得不夠飽滿厚實。在當今的美聲教學中老師通常會讓學生用“聞花”的方式進行呼吸,從而有效地打開腔體,就是為了防止學生吸氣僵硬。無論我們是“聞花”“打哈欠”還是自然地大笑,都是想達到波波拉所講述的自如輕松呼吸的效果。我們笑得肚子疼的位置也正是氣息做支撐的支點。當我們運用波波拉的氣息理論演唱時,能感受到氣息下沉,聲音與氣息達到良好的銜接,此時氣息流暢自如、富有穿透力的聲音效果也就出現了。同時波波拉強調“共鳴”的運用,“共鳴”是利用頭腔找到聲音的高位置并將聲音更好地集中,利于聲音傳遠,符合此時期在舞臺上對聲樂表演的需求。“共鳴”和“氣息”在相互配合下,使得音色統一、聲音均勻洪亮豐滿。
(二)提倡輕聲練習
在發聲練習中,他要求學生做輕聲練習[2],而不是盲目不加思考地大聲練習。尤其是高音練習,他總是提醒學生在聲音上多思考,想好后再發聲。該方法在當今的聲樂教學中可以得到印證,輕聲練習的確是一個有效的練習方式。相反有些學生在聲樂訓練中盲目大聲歌唱,用力震動聲帶導致發聲器官受損。馬拉費迪奧在《卡魯索的發聲方法》中提到:“在自然音域中,只需要用少量的聲帶張力和最少量的氣息發出每個音,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均衡的發聲機能。”
(三)規范歌唱姿勢
在發聲練習中,波波拉要求學生對著鏡子訓練。他糾正學生的口型、站姿及其表情。口型上要求口腔完全打開,利于氣息穩固,表情微笑利于尋找到頭腔共鳴。而且演唱中必須有良好的站姿,身體內緊外松。當今許多藝術院校的琴房都安裝一面鏡子,顯然是受到了波波拉教學法的啟發。
(四)重視a母音練習
在聲樂咬字練習中,波波拉用a母音作為正確的發音基礎,要求學生在a母音基礎上咬字。a母音可以使口腔打開也利于腔體打開產生共振。咬字時舌頭在口腔中自然移動,需要舌頭與舌根肌松弛有度。練習a母音時需要放松舌頭、舌面放平、舌根放松。如果練習好a母音,可以為e、i、o、u等幾個母音奠定基礎。
(五)精練、持之以恒的教學理念
波波拉在教學中反對過量練習,而是根據學生的嗓音特點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好練習數量。他認為發聲練習只是教學中的一個手段,通過建立起科學的發聲方式可以更好地為歌唱服務,練習曲目不在多少而在于完成的質量。據說波波拉有一位十分喜愛的學生,他將音程、顫音、回音、吐字、連音等寫在紙上要求學生對照練習,學生練習了兩年后他仍要求學生繼續堅持,到了第六年,波波拉告訴他說,他已經成為了意大利和世界上一流的歌唱家了。正如他所說,這位學生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唱家之一,他就是卡法萊莉。
(六)重視學生基礎素質的培養
波波拉在發聲教學之余,要求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知識。他花費大量時間教授學生文化課、樂理課、音樂理論課等。他認為聲樂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學生學習歌唱技能是基礎,文學修養的培養促進歌唱藝術的發展。可以說在西方聲樂教學中,波波拉帶給我們的價值不可估量。
結"語
從波波拉的聲樂教學中可以看出,巴洛克時期的美聲歌唱技術已經建立了科學的歌唱體系并逐漸走向成熟。同時,美聲歌唱技術受到此時期主流音樂審美影響,緊隨時代潮流而發展,美聲唱法能反映出當時的音樂審美文化背景,而音樂審美又反過來促進歌唱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在探索美聲歌唱技術時應結合歷史背景,感受歐洲的文化與精神,真正領會到美聲唱法的真諦。
注釋:
[1]劉洪巨.波波拉的聲樂教學藝術探析[J].大眾文藝,2009(05):135—136.
[2]蔣修輝.論弱音訓練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09(12):25—26.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