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寶藏的探索是終身的事業,而在校園里的學習只有短暫數年。許多學生在結束學業脫離老師的引導后容易迷失學習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對“如何獨立學習新作品”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獨立學習;結束學業;學習方向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6-0027-02
在漫長的學琴過程中,我們都會經歷一位或者多位老師的悉心教導,幫助我們把一首首作品從生澀懵懂調教到成熟且富有音樂表現力。但我們總有一天會畢業,會離開老師,而自主地學習一首全新的曲目,從陌生到熟悉,從朦朧到清晰,最終帶著它走上舞臺將音樂內在的能量傳遞給觀眾,除了離不開有規律地勤奮刻苦練習,我認為還需要從綜合音樂修養、藝術審美、音樂知識儲備與拓展以及音樂學習熱情的保持這四個方面著重提升。這些能力是否提升也決定著演奏者能否擁有和延續良好健康的音樂生命力。
一、綜合音樂修養
鋼琴家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擁有完美的手指機能和得天獨厚的音樂感覺,更重要的是他們幼時便在綜合音樂素養方面得到全面成熟的培養并形成規范系統的練琴方法。我們國家的鋼琴教育注重基本功訓練,培養了一大批有著高超技術的琴童,按常理說,他們肯定能夠勝任一切曲目,沒有任何障礙,但是很多能夠以原速流暢地演奏肖邦練習曲的同學卻沒有辦法數清楚某個莫扎特慢板樂章的節奏,導致一節鋼琴主課上成了一堂樂理課。而對節奏準確性的把握恰恰是綜合音樂修養中最重要的一塊基石。所以當我們在不斷追求進一步完善技巧之余,對節奏嚴格的把控以及針對性的訓練應該永遠在路上。尤其獨自學習一首現代派先鋒作品時,變幻莫測的節奏對腦力的考驗已經遠遠超出煩瑣技巧對手指的要求。無論彈何等難度的曲目,達到了某種音樂的高度都不要脫離節拍器的幫助。
除了節奏以外讀譜訓練也同樣重要。當脫離了老師的指引,沒有人再教我們如何彈奏時,譜面上的一筆一畫將充當老師這個指路人的角色。譜面是演奏者與作曲家最直接溝通的橋梁,每一個音樂術語、力度標記、跳連音、時值、不同織體等都不只是簡單的一個符號,更是作曲家對音樂的最直接理解與表現、整個時代風格的體現與演繹。很多學生在學習一首新作品的時候除了音高,其他的通通忽視。讀譜的訓練其實就是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在拿到譜子的那一刻不要急著馬上在鋼琴上彈奏,而是先大致地閱覽多遍,分析作品整體的結構與框架,再由淺入深,從每個音出發,每個聲部再到每一行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細讀,并且準備好多種顏色的打記筆或鉛筆對重要的段落、標記等做出批注。最后則對細節片段進行研讀,對比作曲家本人其他作品與同時代其他作曲家類似的片段,尋找作曲家每一個標注背后的音樂意圖,還原作曲家創作時的思考。訓練好讀譜將會極大地提高練琴的效率。
如果說好聽的旋律是一首作品最美麗的外表,那么巧妙的和聲運用則是作品最核心的靈魂。在我剛到德國學習的時候,由于我在和聲學習上的缺陷,我的老師停了我足足三個月的鋼琴課讓我好好去補習和聲課程。這就好比你完全不理解一篇文言文,就把它流利地背誦下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每次學習新作品時,我的德國老師總會非常精準地勾勒出每個片段的和聲連接,這時你聽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音樂的旋律性歌唱性最大限度地被削弱,展現出更加清楚的和聲功能性,就像華麗輝煌的建筑褪去所有裝潢的磚瓦只剩下它具備承重功能的梁柱,更加清晰地讓你明白什么是它的核心與基礎。在我國的音樂教育知識體系里,和聲學習開始得較晚,大多數學生學習和聲這門課程更多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恰恰它對鋼琴演奏乃至任何一門樂器的演奏是最具備現實指導意義的。理解每一次音樂色彩的變化、力度強弱的對比,每一個音樂術語、重音標記等的本質都是因為和聲的變化、功能的改變而需要做出觸鍵的改變和不同音樂的處理,理解和聲之后我們的彈奏就不會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透過譜子的表面尋找挖掘更多音樂更深層次的內容。在學習一首新作品時,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之后不妨花一些時間分析一下自己所彈作品的和聲功能,并且嘗試著勾勒出所有和聲的連接,最大化地運用我們所學的和聲知識,不再僅僅將其看作是一個考試工具。
二、藝術審美
藝術審美的本身雖然沒有對與錯,但是它有一定的基本原則與規律。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書本、聆聽不同的音樂形式、參加不同種類的藝術活動等來進一步提升藝術品位與修養。想要表達美首先得學會欣賞美,音樂只是藝術的一種,而藝術的種類還有文學、繪畫、舞蹈、雕塑、戲劇、建筑、電影等。我們可以走進音樂廳去欣賞交響樂、歌劇、室內樂等有別于鋼琴作品的音樂體裁,或是閱讀一本文學著作,走進某繪畫大師的畫展,逛一天藝術博物館,等等,全面地建立起“知美”“懂美”“愛美”“創美”的正確的藝術品位三觀。
三、音樂知識儲備與拓展
大多數學生都缺乏閱讀書本的習慣。如果演奏者缺乏對作品背后的時代背景的了解與研究,我不認為他對風格的把握會是準確的。很多的音樂靈感、音樂處理甚至對音色的判斷選擇我們都可以從書本上獲得。
比如一直以來大多數學生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過程中對連奏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通過翻閱書本可以找到莫扎特形容他作品中的連奏如同油在流動一般的聲音,這就讓我們有了一個非常具象的想象和音樂模仿方向[1]。在現代鋼琴演奏中演繹巴赫賦格的時候,大多數人一味追求主題的主要性而犧牲同時正在進行的其他聲部細節。然而,在施偉澤的《論巴赫》中便提到:賦格中緊密的邏輯結構揭示了每個主要聲部的平等性[2]。我們在學習演奏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二樂章時并不能非常準確地理解音樂的內涵,但是翻閱書本可以找到李斯特對這個樂章有過清楚具體的解讀,即為“開在深淵中的一朵小花”,這給了我們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演奏者在平時學習各種作品的時候可以了解到每位作曲家都會有自己的記譜習慣。沃爾夫在《施納貝爾鋼琴演奏要旨》中更是提到貝多芬在創作晚期作品時通過譜面標記對演奏藝術提出了更加細致的要求——作品109第三樂章主題的第6小節中,貝多芬通過添加復雜的裝飾音,提示演奏者在此處做Rubato處理[3]。
閱讀每個作曲家的傳記去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和成長環境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你完全不了解貝多芬的命運如此坎坷又如何更好地理解他音樂中的希望與力量?如果你不了解勃拉姆斯的感情世界又如何懂得他音樂中的自由與孤獨?如果你不了解肖邦所處時代的背景又如何體會肖邦作品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大到整個西方文明史,小到具體某個作品背后的故事,都可以很直接地幫助我們理解音樂走進作曲家的內心深處。
除去學習了解書本上的知識之外,我們還可以走進自然。作曲家們大多熱衷于漫步與旅行,他們的很多靈感都是來源于大自然或是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比如你不曾到達海濱親眼看過港口的繁忙與壯美又如何能演奏好阿爾貝尼斯的伊比利亞“港口”呢?又如何在練習李斯特的瑞士游記“日內瓦的鐘聲”常常困惑于踏板需要一個怎么樣的混響?而當你漫步在歐洲的城市里聽到教堂的鐘聲敲響你就會明白一切了。你若不曾領略過春天里田野的風光又如何對門德爾松音樂中對大自然的贊美與熱愛感同身受呢?很多知識我們可以從書本中獲得,可以從老師或是他人口中獲得,但是更多的靈感與感受還是需要我們走出書本走出琴房去親身體會。
四、學習熱情的延續
很多學生畢業之后逐漸地疏遠了練習,對音樂的熱情也不如當初,能夠堅持有規律地練習并且不斷地學習新作品挑戰自我者少之甚少,當然會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影響著,一路的學習那么多的困難我們都克服了,卻在正值可以發揮我們所學之長盡情地探索音樂這個包含萬物的瑰麗世界之時慢慢地停下我們前進的腳步實屬可惜。我認為保持初心與熱情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第一是榜樣的樹立,這個榜樣可以大到世界級的鋼琴大師,也可以近到身邊的優秀同行者,離開了學校與老師我們的鋼琴學習可能會失去競爭的壓力與動力。雖然我個人認為音樂應該是純粹的,每個人的表達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用來對比與競爭,但是學習是需要動力的,我常常把大賽獲獎者當成我的榜樣,也當成我奮斗努力的目標,聆聽他們演奏的作品,學習他們的長處,這樣我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學習新作品。第二方面是養成廣聽新作品的習慣,從巴洛克時期到現代先鋒派,優秀的作品數不勝數,而我們如果每周甚至每天都花一些時間聆聽尋找從未聽過觸及過的作品,這樣我們可以不斷地從音樂的皓月繁星中找到屬于你的世界。第三方面是尋找不同的演奏平臺與機會,音樂給人類帶來力量,但需要靠音樂家來傳遞這個力量。雖然不是人人都能成為音樂家,但這也不妨礙我們尋找表達自己的機會。而演出的機會能夠點燃我們學習熱情的同時,也會更加促使我們的練習效率大大提高。獲得演出的成功后我們從中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新作品學習的渴望,所以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演奏的機會和平臺。
獨自學習鋼琴新作品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過程,可能在初期會有許多的不適應與困難,但只要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加強了其他的附屬學習進入到一個非常良性的學習新作品循環中,我相信音樂在給你帶來幸福的同時還能夠把這份幸福傳遞給更多的人!
注釋:
[1]勛伯格.不朽的鋼琴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6):24.
[2]施偉澤.論巴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08):315.
[3]沃爾夫.施納貝爾鋼琴演奏要旨[M].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10):64.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