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筆者根據石家莊抗戰老兵張鐵軍的“憶唱”,整理完善出二十余首抗戰歌曲。這些紅色老歌不僅是河北抗戰時期軍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對研究這一時期河北的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著重對這些抗戰歌曲所反映的時代內容進行了梳理分析,歸納總結其歌曲創作的音樂特點,并進一步探討了抗戰歌曲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憶唱”;抗戰歌曲;藝術特點;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6-0085-03
抗戰歌曲作為紅色經典歌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河北作為我黨領導的敵后抗戰主戰場,曾經產生并傳唱了大量的抗戰歌曲,有許多流傳至今成為紅色經典,但也有些因時間、條件等原因已流逝或正在流失。有機會、有條件能夠及時搶救并挖掘整理出那些即將消失的抗戰歌曲,對于傳承紅色經典,研究抗戰期間河北的音樂文化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緣起
筆者與抗戰歌曲的結緣,來自2014年10月10日《燕趙晚報》的一篇題為《老八路的心愿:讓紅色老歌重生》的報道。報道講述了時年80高齡的抗戰老兵張鐵軍,在抗戰時期學唱了不少歌曲,有些到現在仍記憶猶新。但這些歌曲的詞譜都沒有留下記載,隨著年齡的增大,老人想讓這些寶貴的抗戰歌曲流傳下來的心愿日益強烈,他本人和報道都呼吁“希望專業人士記錄下這二十多首抗戰歌曲的曲調和歌詞,讓它們獲得新生,繼續流傳下去”。身為專業音樂教師的筆者和張樹琪老師馬上與張鐵軍取得了聯系,隨后開始上門記錄、整理老人“憶唱”的抗戰歌曲。歷經一年多時間的反復修改、多次確認和精心挑選,筆者完成了《張鐵軍“憶唱”抗戰歌曲20首》歌曲集的打譜、修訂工作,盡最大可能地還原河北抗戰歌曲的風貌。
抗戰歌曲的“重生” 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2015年7月11日《燕趙晚報》第五版整版刊登了題為《老藝術家+老兵=20首抗戰歌曲“重生”》一文,對此事進行了報道;2015年8月21日《燕趙老年報》“一曲難忘”欄目,首次刊登出了20首抗戰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踏著英雄的足跡奔向前方》。
《河北抗戰歌曲20首》的搜集整理,不僅圓了一名抗戰老兵多年的夙愿,而且使這些散佚于社會、民間的抗戰歌曲重獲新生,為進一步豐富、傳承與光大河北抗戰歌曲,為研究抗戰時期河北的音樂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根據和實證。
二、“憶唱”抗戰歌曲的主要內容
由于抗戰時期條件艱苦,許多優秀的歌曲未能流傳下來,即使有些歌曲有所傳承,也是留存于當時的抗日隊員或民間百姓的記憶中,歌曲的作者早已不可考證,也沒有記錄完整的歌詞、曲譜。隨著歲月的沖刷、英雄的長逝,很多抗戰歌曲中的“瑰寶”也在慢慢地消失。抓緊時間搶救整理并傳承好這些時代的音樂符號,我們責無旁貸。張鐵軍“憶唱”的抗戰歌曲就屬此類。據他回憶,他記憶中的這些歌曲從編曲到作詞,都是那個年代專業人士的作品。戰爭年代,很多藝術家跟隨軍隊出征,他們邊與敵人戰斗,邊創作歌曲,非常不易。但受限于當時的條件,這些廣為傳唱的歌很少記錄成文本,只能靠口口傳唱、自己記憶。伴隨著歌唱者離世,這些真正保有那個時代熱情的革命歌曲,也就此消失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些革命歌曲被記錄下來,流傳下去。
張鐵軍1934年出生在河北省平山縣東關村,他的父母都在井(陘)平(山)獲(鹿)游擊隊工作,后在對日戰爭中犧牲。1941年,他7歲時被送到晉察冀邊區抗日工作人員學校學習,成為了一名小八路。因為年齡小,張鐵軍的任務除了背糧食就是搞宣傳,到鄉村集市、田間地頭為戰士和百姓唱歌,宣傳黨的政策、鼓舞民眾斗志,他記憶中的抗戰歌曲大多是在那個時期學會的。這些歌曲,題材廣泛、素材豐富,主要反映的內容有兩大類:
一類是以“為民族存亡而斗爭”為創作的中心思想,共包含九首歌曲:
(一)以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擁護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主要內容,號召根據地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齊心抗戰,反對投降、反對消極抗戰的歌曲,有《我們跟著共產黨》《我們擁護共產黨》《制止內戰》《反共派反也反不了》四首。
(二)以喚醒民眾、鼓舞士氣、堅定信念為核心內容,激勵人們抗戰到底的決心和意志的歌曲,有《我是中華好兒女》《這兒是我們的戰場》《踏著英雄的足跡奔向前方》三首。
(三)以號召全民族人民團結奮起、奔赴前線、保家衛國為主題思想的歌曲,有《華北抗大之歌》《快把戰場上》兩首。
這九首歌曲大都曲調昂揚、節奏緊湊,歌詞的內容雖各有側重,但均承載著晉察冀根據地軍民的民族仇恨、戰斗友誼和革命激情,代表了河北抗戰歌曲的重要題材,對鼓舞軍民士氣、堅定必勝信心發揮了強有力的宣傳和鼓舞作用。
另一類是反映晉察冀根據地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狀態的歌曲,共有11首。
1940年以后,由于日軍實行大肆掃蕩清剿,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破壞以及華北等地連年遭受自然災荒,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困難的局面。黨中央號召軍民一齊動手開展大生產運動,張鐵軍老人正是這個時期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憶唱”歌曲中的《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戰斗生產》《大生產》《勞動比賽》《組織起來多打糧》《交公糧》《優待抗屬》七首,都反映了根據地軍民一面戰斗、一面生產、一面生活這一主題,勤勞勇敢、樂觀無畏、永不言敗的精神和勇氣唱響在每一首歌曲里。
此外,“憶唱”歌曲中還有三首反映當時根據地“兒童團”日常生活、工作的“兒歌”:《學打仗》《兒童團站崗歌》《開大會》以及一首反映根據地實行新政策的《選舉歌》,這些歌曲篇幅短小、易于傳唱,也是當時河北抗日民眾生活的一個縮影。
三、“憶唱”抗戰歌曲的音樂特點
張鐵軍“憶唱”的20首抗戰歌曲,其音樂風格的確立與歌曲的表現內容息息相關。
第一類以“為民族存亡而斗爭”為中心思想的九首歌曲,多以鮮明有力的節奏和富于棱角的旋律,來表現堅決果敢的氣勢和激昂慷慨的情緒,具有號召性的特點。
比如強烈表達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將抗日進行到底的決心等思想內容的歌曲,在音調上激昂高亢,運用持續性、重復性的高音較多,具有號召性、呼喚性的作用;而以號召全民族團結奮起,保家衛國為內容的歌曲,在旋律寫作上側重音調的跌宕起伏,音程跨度較大,注重突出氣勢磅礴的特點,具有頌歌式的風格。這一類歌曲在節奏節拍上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采用2/4、4/4節拍來進行創作,但在其規整均勻的節拍特點下大量運用附點和切分等節奏型,突出動蕩變換且充滿前進動力的節奏特點,這不僅渲染了歌曲的音樂效果,而且突出表達了歌曲所反映的內容。
第二類反映根據地人民生活狀態的11首歌曲,因以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音調大多運用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素材創作而成,具有親切質樸的特點。如運用河北民歌音調的有《優待抗屬》《交公糧》《兒童團站崗歌》;運用民間說唱素材、突出口語化特征的有《戰斗生產》《大生產》《組織起來多打糧》《開大會》;運用勞動號子音樂特點創作的有《勞動比賽》。這些歌曲不僅曲調容易上口,節奏也輕快活潑,演唱起來技巧簡單,加上歌詞通俗易懂,雖是“小歌曲”,但是“功效大”。
四、“憶唱”歌曲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歌曲不僅是音樂的主要形式,也是一個時代社會生活的記錄形式。通過歌曲,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其所產生時代的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思想情感。張鐵軍“憶唱”的20首抗戰歌曲,用民族的音調和樸素的語言,體現了音樂藝術與戰爭歷史的結合,并通過傳唱反映了當時戰士、民眾、婦女、兒童等社會各階層對待抗戰的心理及思想感情,同時還記錄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記錄了晉察冀邊區政治、經濟和人們生活的狀況,記錄了民族戰士為保衛祖國而表現出來的英雄壯舉,真實再現了晉察冀邊區人民戰斗、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些歌曲,曲調生動、歌詞通俗、結構短小、形式多樣,體現了歌曲體裁的群眾性和時代感,不僅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中的寶貴財富,而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舍身救國、堅持到底的精神財富,直到今天仍是激發全民族愛國熱情,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有力武器。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