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箏演奏入門容易升級難,作品表現容易但是能夠打動聽眾難,這主要是古箏學習者內心聽覺能力的高低帶來的影響。如何塑造內心聽覺,在于個人音樂素養,古箏演奏技巧,作品整體領悟,自我情感表達,音樂意境聯想這幾個方面的不斷學習。本文將對其進行專業的論述,如有不對之處,還望斧正。
[關鍵詞] 內心聽覺;古箏演奏;音樂感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J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2-0103-02
古箏作為我國“四藝”之首琴的同類型樂器,具有非常強的表現力,廣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我國樂器演奏講究心物相合,追求思想意境。而內心聽覺是識別音樂好壞的能力,最初由西方鋼琴演奏中對音樂的感悟,品鑒逐步形成的統一認識。音樂無國界,能夠跨越時空,內心聽覺作為西方音樂專有名詞,同樣適用于我國民族樂器的音樂鑒賞能力的表述。培養演奏者的內心聽覺能力,是其音樂素質從量變到質變厚積薄發的蛻變,是其能否準確,完整通過古箏等樂器展現音樂作品之藝術效果,傳達其思想感情的關鍵。因此,在樂器演奏中,技巧的教學只是基本的入門,內心聽覺的塑造才是從基礎向高級進化的轉折點。
一、內心聽覺概念闡述
音樂是用耳朵來根據聲音的大小,韻律的變化,節奏的調整來捕捉其作品蘊藏的情感意義和思想內涵。因此,在各種樂曲的演奏中,一個人靠聽覺形成對音樂的品鑒能力,是評判其是否理解,欣賞音樂作品的前提,一個好的音樂欣賞者能夠利用自己的這種聽覺能力對音符進行形象化的設計,恰如鐘子期,能夠根據伯牙鼓琴彈瑟聯想到巍峨的泰山、浩渺的江河。
因此,“內心聽覺”指的是思想意識層面對樂曲傳達的聲音產生的一連串關于情感共鳴、思維聯想、境界升華的體驗,它是基于大腦對聲音的敏銳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閱歷,知識沉淀和對音樂獨特的感受形成的內心活動,是每個人都存在的一種音樂意識[1]。
一個出色的音樂演奏家,音樂作品的領悟能否與原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情感流露相契合,看樂譜只能熟悉演奏的韻律,而內心聽覺才是把握音樂靈魂的核心,因此貝多芬晚年雙耳失聰,阿炳晚年雙眼失明,他們也能靠常年積累的對音樂旋律精準把控,演奏出一曲曲動人心魄的音樂作品。因此,在內心建立起聲音的概念,用意念來準確描繪出聲音的形象,這就是內心聽覺帶給人的音樂審美。這也是音樂演奏家在樂曲表演中讓自己的身心與音樂同頻共振的無形的能力。
二、內心聽覺在古箏演奏中的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演奏者對聲音產生美的感受
聲音的美,源于韻律,而韻律來自于樂器的演奏,演奏能力不同,對聲音的認知和掌控不一樣,必然給人帶來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一個高標準,嚴要求,對樂曲熟練于胸的演奏者,他能夠對音色、音律、音質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系統標準,什么能力階段的人演奏的音樂處于什么層次能夠非常快地進行判斷。這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練習形成的內心聽覺帶來的對聲音概念的認知升華,這種能力也會驅使精益求精的演奏家們不斷對追求音樂作品的極致音律,這種能力不斷疊加的過程就是音樂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
(二)有利于幫助演奏者提高樂器技巧
古箏演奏是一個上手容易,但是能力提升較慢的音樂項目之一,特別是演奏能力從青澀到熟練,從機械地彈奏到隨心所欲、爐火純青境界之變化,有的人掌握訣竅能夠很快得到提升,有的人花費很長時間也不得要領。這就是內心聽覺的影響所致,只有通過內心聽覺建立音樂審美的目標,才能在演奏中發現自己與設立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找出不足,進行改進,并在熟能生巧的演奏過程中將技巧轉化為演奏的習慣使然,這樣演奏者就能達到眼中無曲心中有,情隨曲調信手彈的境界。而只有熱愛古箏演奏的表演者,才會花時間,與大師交流取長補短,沉下心琢磨分析問題。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地愛好,堅持不懈地付出,才能在內心聽覺上獲得音樂的啟迪和提升,進而推動演奏技術的日臻成熟。
(三)有利于古箏演奏中的情感表達
古箏演奏,講究指法撥弦的輕、重、緩、急,指尖使力的深、淺、高、低,在音色差異和力度不同中產生的音樂效果,具有不一樣的情感意境。而演奏者在古箏表演中除了技巧方面的熟練之外,還需要加強對作品深層次的領悟,特別是曲中蘊藏的感情色彩要拿捏準確,音樂表演不是為炫耀高難度的技巧,也不是為彰顯與眾不同的能力,而是能夠讓聽著產生精神的共鳴,比如在《高山流水》中感受到知音的志同道合,在《漁舟唱晚》中品味到打魚歸來的靜謐安詳[2]。這種情感表達的能力離不開內心聽覺在音樂領悟中的沉淀,進而能夠促使其建立起完整的從意由心生、情由音述的轉化過程,并能夠準確地把作品的氣質、氣韻、氣象表現出來,這就是收放自如、琴心合一的體現。
[HJ]
三、內心聽覺在古箏演奏中的培養策略
(一)熟讀曲譜,加強古箏標準音律練習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箏演奏由生疏向熟練,也是一個道理,離不開長時間反復地對樂譜的品讀,只有在心中記熟了曲目上的每一個音符在古箏演奏中的聲音效果,才能連貫起來,一氣呵成地將音樂作品演奏出來,如果自身的演奏能力能夠做到中途無停頓,不卡殼,沒有音差,那么就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內心聽覺。
內心聽覺的訓練的專業術語叫視唱練耳課,其能力塑造方法如下:古箏的音階為宮商角徴羽,相當于當代曲譜中的1(Do),2(Ri),3(Mi),5(Sol),6(La)[3]。首先在古箏中先將宮商角徴羽的標準音彈出來,記住這5個音階的高度,然后在心中默記這5個音階,在反復的練習中,在腦海中形成對這5個音階的聲音準確之印象。其次,找一些簡單的旋律在古箏上彈出,聆聽旋律中表現的5個音階的聲音與自己腦海中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檢查是不是指法的問題,力度使用不合理的問題,找出原因進行改正,再經過反復的練習直到能夠準確地彈出這些旋律為止。最后,按照之前的方法,通過樂曲片段的流暢演奏再到完整作品的順利演奏,提高訓練的難度和復雜度,最終實現不讀樂譜,達到大腦中能準確回想的境界,這樣的訓練方式能夠找準古箏的音感,還能增強對樂譜的記憶能力,最終實現內心聽覺的形成。
(二)加強專業音樂知識的學習了解
專業的音樂知識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正確的演奏技巧和習慣,演奏姿勢要優美典雅,嚴格按照古箏彈奏的要求進行,演奏手型是決定聲音效果的重要環節,正確的手型是演奏技巧,手指速度和演奏力度把控的重要部分,決定了音色高低之別。所以,古箏演奏者在初期學習的時候,就要形成扎實的基本功,把最基礎的做好,才能為日后的技藝提高打下堅實的底子。其次,要熟悉和了解古箏的演奏風格,對作品屬于哪一類流派要知曉,切忌張冠李戴,不然彈出的作品體現的思想意境有出入,會讓懂行的人貽笑大方;第三,每次演奏前,要對作品的整體進行細致的梳理,做到演奏張弛有度,情感飽滿豐富,思想內涵把握準確,做到心境隨音樂一起變化,感情與旋律共同起伏。
(三)學習大師作品,加強交流溝通
古箏演奏大師代表了該樂器領域的最高水平,古箏學習者要經常聆聽大師的名曲錄音,演繹視頻,觀摩他們的技巧,分析他們的演奏細節,然后在結合自身演奏狀態,進行綜合比較,發現差距。學習者們可以嘗試模仿大師們的演奏風格,在親自體驗中感受大師們表現出來的作品旋律,思想情感呈現的獨到之處,然后有選擇性地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演奏過程里面,以不斷完善演奏技藝。最直接,最能夠提升能力的方法是親自拜訪大師,通過大師的耳提面命,當面指導,指出癥結,現場改正,這比自己摸索的效果要好得多[4]。與此同時,古箏愛好者還可以多參加一些演奏比賽和互動交流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尋得有共同愛好的朋友,會讓古箏學習的興趣更濃烈,而且還可以在相互切磋中交流心得,分享經驗,共同進步。而登臺表演能夠提升其演奏的臨場發揮能力,增強其心理素質,這樣有利于其更好地投入到演奏中,提升演奏狀態,增強演奏效果。
(四)要提高對古箏音樂的想象力
古箏屬于中國古典音樂的范疇,其作品的情感表達大多都比較含蓄內斂,而且其思想性需要愛好者有極高的古典音樂修養才能品味到,這也屬于內心聽覺能力體現的范圍,因此,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增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提高由景生情,境由心生的想象意識,對古箏演奏物我相忘,唯有旋律繞耳的狀態才會有深刻的領悟。
結 語
音樂是聲音之美的傳播,具有意境之美的聽覺想象,古箏演奏者要讓自己的演奏水平更上一層樓,離不開內心聽覺的幫助,萬丈高樓平地起,從基礎就開始培養古箏聽覺的想象力、品鑒力和感悟力,才能在日后通過演奏的技巧,對樂曲的理解,對音樂的不斷感悟,將作品完美地傳遞出來,打動聽眾。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