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管弦樂有效融合了傳統的竹絲樂隊和吹打樂隊的特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西方交響樂隊的編制特點。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合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提琴演奏者的專業水平影響著民族管弦樂表演質量。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合奏中的作用,并且探討了如何開展大提琴的演奏和訓練,以期能夠為提高大提琴演奏水平,更好地開展民族管弦樂的演奏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 民族管弦樂;合奏;大提琴;演奏和訓練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2-0107-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的演奏中不僅作為一種伴奏的樂器出現,更是一種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體現。為了提高民族管弦樂的藝術效果,就要注重掌握扎實的大提琴演奏技巧,提高大提琴演奏者的專業水平,從而使大提琴和民族管弦樂的合奏更好地融合起來,為人們帶來更美妙動聽的音樂效果。
一、民族管弦樂合奏中大提琴的作用
20世紀20年代,民族管弦樂隊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影響下產生的。民族管弦樂一般由拉弦樂器組、彈撥樂器組、吹管樂器組以及打擊樂器組四部分構成。我國的民族樂器中比較缺少那些低音樂器,所以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借鑒和使用一些西方樂器中的低音提琴起到一定的補償作用,大提琴往往也是很多人在民族管弦樂演奏中使用的樂器。[1]在樂隊合奏的過程中,低音部分的聲樂是樂隊中較為基礎的部分,如果這個低音區的演奏者表演水平不夠優秀,那么就會讓整個演奏顯得單薄,缺乏一種厚重感。有些民族管弦樂在合奏中會選擇那些大胡、革胡,讓他們發揮音樂演奏中低音區的作用,還有的樂隊是選擇一些彈撥的樂器用來營造一種低音的氛圍。這些樂器的結構組成和材料的選擇和大提琴的工藝比較類似,在演奏中呈現的方式也都是大同小異。從音響效果綜合來看,大提琴在造型方面更是復合聲學的結構,因為在管弦樂隊合奏中受到更多演奏者的信賴和喜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大提琴憑借其優美的低音旋律,再加上各種伴奏音型和和聲功能,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合奏中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民族管弦樂演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為了提高民族管弦樂的藝術效果,就要注重充分發揮大提琴在合奏中的作用,使得大提琴的藝術效果和民族性的演奏技巧巧妙融合起來,從而具有更加理想的音樂藝術感染力,給聽眾們呈現出更好的音樂效果。[2]
二、大提琴演奏與技術訓練
(一)手型
大提琴演奏中運用科學的演奏技巧,能夠有效增強大提琴的藝術表現力。一般情況下。不同的訓練方式會形成不同的演奏質量,相應呈現給人們的藝術效果也是不同的。大提琴學習中,首先要掌握的就是握弓和抱琴的技巧。掌握正確的握弓和抱琴技巧對練琴者的身心大有益處,可以很好地幫助練琴者降低長時間訓練中身體的不適感,幫助他們保持一個良好的輕松的心態。[3]
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手型是需要演奏者注意的一個方面。演奏中表演者的左手應當可以在每個琴弦上輕松進行切換,同時還要大提琴演奏者保持正確的手勢,一般演奏過程中手型都是弧形,這樣大提琴的音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能夠輕松地演奏出頻率更加輕快的曲子。在進行大提琴的單音、三度雙音以及八度和六度的琴音訓練過程中,演奏者要注意觀察自己左手的手型,確保其處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具體來講,就是演奏訓練匯總,演奏者可以讓自己的左臂放置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之上,而且手指可以在這個設定的范圍內保持輕快的移動,演奏中還可以根據把位的不同需求,適當調整手臂的位置,使得手型和音準處在一個穩定的范圍之內。
(二)換把
大提琴演奏者表演過程中,要靈活正確使用異指、同指和伸張指,這樣可以有效進行換把操作。在這個操作中,需要演奏者重點關注的地方就是手指的位置,尤其是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他手指的放置位置,這樣可以在有需要的情況下進行移動,校準音準。一般情況下,演奏者在進行高把位或者低把位的互換操作中,這個時候的拇指是要和其他手指一起進行引動的。而且不可忽視的是,在換把作業過程中,拇指的手型應當始終保持在彎曲的狀態,這樣便于進行下一步的撥琴弦作業。換把過程中,若是換把還沒有完成,大提琴演奏者不能松掉拇指同琴頸的接觸之處,與此同時還要保證讓手指有一定的壓力施加在琴弦上。同把換指是大提琴演奏訓練中需要重點掌握的部分,異把換指同樣是不可忽視的。異把換指操作中,演奏者要注意在手指離開琴弦的瞬間,將手指全部張開,同時還要觀察自己的身體部位和琴之間的距離,將手指沿著指板的角度滑動,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大提琴訓練中進行換把是盡量避免使用顫音。
(三)揉弦
大提琴演奏中,揉弦彈奏技巧的運用能夠有效增強音樂的情感,更好地展現出音樂的藝術層次感。揉弦的使用主要是通過手指和手臂兩者之間進行協調配合,促使波動的頻率隨著音樂的需要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演奏者進行揉弦訓練時,要做好相應的規劃,通過手指有效把控大提琴的演奏節奏和力度。大提琴揉弦的作業中,演奏者手腕和手臂的顫動有保持穩定,還要把控好身體關節的移動,從而使得大提琴的音準更加準確。在揉弦演奏訓練中,具體來講,演奏者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手腕可以向各個方向輕松移動,最好處在居中的位置,這樣才能讓揉弦的運用更加輕松自如,進而控制好大提琴的頻率。其次,在揉弦的演奏訓練中,演奏者要特別注重發揮自然銜接的作用,讓自己的中指關節和手臂這兩個部分處在一個較為自然舒服的狀態下。[4]最后,演奏者進行揉弦時是離不開左右手的完美配合的,訓練中也要注重提高自己雙手的靈活性,從而進一步增強揉弦的裝飾性和藝術感染力。
(四)震音、連音和跳音
震音、連音和跳音是大提琴演奏中右手技巧訓練的重點,對于提高大提琴演奏的藝術效果非常有益。演奏者在進行震音訓練時,主要是借助于靈活移動手腕實現的。右手震音的發出演奏者主要是碎弓,手腕在彈奏震音時需要有節奏的抖動,一些比較輕的碎弓還能夠通過手指的局部抖動來表達相應的藝術效果。大提琴演奏者在表演碎弓時,要讓其他關節的部分保持放松的狀態,特別是肘關節的這個部位。碎弓的運用很多都是在中弓或者弓尖的周圍,還有一些是借助于食指施加一點弓壓,在奏音頭是加重音表現出重音的效果。跳音的訓練同樣是大提琴演奏中右手技巧訓練的關鍵。跳音的完成和實現很多民族樂隊都是運用跳弓。[5]具體來講,在演奏中,這個跳弓就好比是懸在弦上一樣,演奏者的上臂不斷地來回移動,同時借助于手腕和手將弓拋向琴弦所在的位置。當跳弓再次跳起后,演奏者就可以使用三、四指緊緊貼住馬尾槽實現相關的操作。且此時這個弓是處在琴弦上方的部位,直到動作完成再使得弓的方向發生相關的轉變,之后演奏者根據具體情境的需要可再次將弓拋向琴弦的位置上。在跳音訓練中,需要引起演奏者注意的是拋弓的這個動作需要集中在弓的中間位置,不是在換弓的時候再開始相應的作業。[6]
三、建議與思考
大提琴演奏訓練中需要注重把控好節奏、節拍和演奏速度。節奏是整個作品的整體性的體現,可以用來穩定樂隊的節奏,也是樂隊的核心的展現。民族管弦樂合奏中,演奏者需要科學把控低音聲部位的演奏情況,根據演奏需要靈活進行調整和控制,使得音樂的旋律表現出一種更張弛有度的感覺,將音樂的主旋律更好地表現出來。
音色。音樂的演奏中,音色是影響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民族管弦樂的合奏中,大提琴演奏者也應當注重音色,從而使得大提琴和這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更好地融合起來。為此,大提琴演奏者就要注重訓練,確保在運弓的過程中發音純正,換弓連貫,熟練自如地運用弓子和琴弦,使得大提琴的音色更加圓潤。[7]
(三)演奏風格。民族管弦樂的合奏中,最先引起人們注意的就是樂曲的類型和風格。為此,演奏者應當熟悉所奏曲目的風格特點,并且思考用哪種演奏方式能夠增強藝術效果。比如,我們熟悉的《花間蝶》《平湖秋月》以及《賣雜貨》這些樂曲作品就是靈活運用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使得音樂作品演奏起來更加具有民族特色,通過演奏者高超的指法、弓法,結合音樂的演奏風格,更好地呈現了民族音樂的意境和感染力,給人們帶來更加美好的體驗。
現階段,大提琴已經很好地和民族管弦樂的合奏融合起來,而且被賦予了更多的表現價值。要想提高大提琴的演奏效果,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有效把控好大提琴的演出節奏和相關的頻率。除此之外,我國較為傳統的樂器大多都是通過簡譜首調識譜的方式進行記憶和運用,但是大提琴的學習是通過五線譜來實現的,為此,民族管弦樂的學習和訓練中,大提琴演奏者應當自覺主動地去適應和融合識譜音樂的學習途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不斷進行嘗試,將那些固定調的概念轉換為首調概念。因此,在大提琴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將不同的節奏和音符之間的比例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更好地將手指、節奏、節拍以及情感表現力完美融合在一起,把控好大提琴的音色,結合合奏曲目的演奏風格,進一步增強演奏的藝術感染力。
結 語
為將大提琴更好地融入到民族管弦樂的合奏中去,提高音樂的藝術表現力。大提琴演奏者就要充分發揮出民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掌握扎實的演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使得民族管弦樂的演奏更加協調悠揚,給人們呈現出更好的藝術效果。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