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經典歌曲,是高校大學生鑄魂勵志的有效載體。本文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充分分析了運用紅色經典歌曲承載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從承載核心價值、培塑人文素養、激發夢想追求三個方面,明確了運用紅色經典歌曲勵志鑄魂的基本原則;從育人目標、課程安排、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等層面,對聲樂教學中如何運用紅色經典歌曲進行了實踐探索。
[關鍵詞]聲樂教學;紅色歌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011-02
紅色經典歌曲既包含對民族文化、傳統美德的堅守和認同,又有對我黨光榮傳統的銘記與傳承。優美的旋律和經典的歌詞,經過薪火相傳的歷代傳承,沉淀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基因血脈。習主席強調:“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國心、民族魂。”對高校大學生而言,紅色經典歌曲,就是鑄魂勵志的有效載體。
一、運用紅色經典歌曲承載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每一首紅色經典歌曲,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每一首紅色經典歌曲,都有著豐富精神營養和價值內涵;每一首紅色經典歌曲,都蘊藏著豐厚的史學、文學和倫理學底蘊。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左傳》也有“禮,人之干也。無禮,無已立”的表述。[1]一首首被廣為傳唱的紅色經典歌曲,匯總成中華民族的傳統優勢,凝聚成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可以說,紅色經典歌曲在國人內心是能找到廣泛認同的,而且是可以潛移默化影響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的。
共產黨人歷來善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并堅持古為今用。他在1945年時談當時困境的對策時說,一要學老子,“不為天下先”,就是我們不打第一槍;二要學《左傳》,“退避三舍”,你來了,我讓一下;三要學《禮記》,“禮尚往來”,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說,學史可以鑒得失、知興替;讀詩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修養。同樣,學紅色經典歌曲,可以知黨恩、懂榮辱、辨是非。
然而,我們躲不開也繞不過的現實問題是:受社會文化環境、個人成長經歷等因素影響,那些曾經對中華民族產生重大影響的紅色經典歌曲,那些凝聚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跳動音符,其影響力受到很大影響,有的甚至正在漸漸被人遺忘。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知之不深,卻對一些流行文化、快餐文化趨之若鶩,甚至隱現著一些低俗“口水”文化和“娘炮”習俗。課堂上進行調查,只有18%的學生表示對中國傳統詩詞和紅色經典歌曲感興趣,這的確引人深思。
共同的文化基因有助于形成最廣泛的思想共識。其中,學唱教唱紅色經典歌曲的過程,就是鑄魂育人的過程。這是因為,從歷史文化中甄別、篩選、沉淀出的紅色經典歌曲,更容易涵養心靈,更能產生最大的思想共鳴,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對高校音樂課教學而言,要充分運用紅色經典歌曲的思想育人功能,注重汲取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營養。學好紅色經典歌曲,就能講好優良傳統課,就能讓大學生正確理解過去的苦難輝煌,自覺陶冶道德情操,清洗內心浮躁;就能讓大學生汲取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時刻保持傳統利劍的鋒芒,催生新時代建功立業的激情;就能讓大學生在多元社會思潮下,有效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蝕,在激昂旋律中激發實現中國夢的信心。
二、運用紅色經典歌曲勵志鑄魂的基本原則
習主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運用紅色經典歌曲勵志鑄魂,絕不能扭曲傳統文化的內涵,要緊貼當代學生的思想實際,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尊重他們的行為習慣,改變枯燥的說教式、單向灌輸式教育方法,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用原汁原味的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學生心靈。
承載核心價值。中華傳統文化涵蓋的思想觀念、禮儀規范、思維理念、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內容,無不映射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觀念,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和沉淀,已經進入每名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將這些寶貴資源作為鑄魂育人的重要資源,挖掘和闡發紅色經典歌曲的時代價值,在傳承歷史中不斷樹立愛國、民主、誠信、公正、友善、和諧等理念,能夠有效找到思想“最大公約數”,將時代價值理論與學生潛在基因相結合,進而喚醒藏于學生內心的價值理念。
.培塑人文素養。“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2],很少有哪一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唐詩宋詞,都能唱出幾首紅色歌曲。可以說,紅色經典歌曲已經印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而且在薪盡火傳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人文素養。可以說,現在的大學生在入校之前是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我們運用紅色歌曲立德樹人的過程中,要注意挖掘“為人民服務”“為了勝利前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思想理念和家國情懷,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揚傳唱,以共有的文化素養教育引導學生,一定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激發夢想追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完備的思想文化系統和道德規范體系,中國人崇奉的“仁者愛人”“與人為善”的仁愛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胸懷氣度、“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誠信美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際關系、“舍生取義”“鞠躬盡瘁”的舍我精神,這些高貴品質承載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積極營造傳播傳統文化的氛圍,使大學生能夠耳濡目染地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感受正能量、傳播正能量,進而認同優秀傳統文化并踐行優秀傳統文化。”[3]要注重把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夢、成才夢的矢志追求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責任擔當。運用這些潛于內心世界的美好愿景激勵感召學生,能夠有效匯聚意志力量,激發青年將個人價值融入社會需求,實現人生出彩的執著追求。
三、紅色經典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在音樂專業教育中,進行相應的課程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聲樂課程是各院校音樂各專業的普修課程,其教學周期較長,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其課程特色明顯,互動性強,富于藝術感染力,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效果比較明顯。
準確把握內容重點和課程安排。圍繞全課程融入思政教育,主要把握三個重點:(1)選取曲目的藝術性與教學難度遞進的有機結合。(2)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3)實踐活動的娛樂性與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比如:按照中國現代歷史上的時間順序,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分別選取典型的代表曲目穿插進課程各階段,每周正常完成課堂教學曲目外,布置學習一首對應時期的紅色歌曲。主要集中在前六個教學周,以自然聲和中聲區訓練為主。同時,要高度重視展現美好未來,歌頌新時代。將展現新時代精神、歌頌偉大復興之路的歌曲進行編輯和匯總,并進行學習和傳唱,主要集中在后六個教學周,每周正常完成課堂教學曲目外,布置學習一首對應時期的紅色歌曲。以穩定中音、拓展音域為主,同時劃分聲區與聲部,對于較為復雜的多聲部合唱采用集體排練的方式進行集體排練。
深化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改革。主要是建立健全并跟進調整紅色經典歌曲曲目庫,要求學生從曲目的時代背景、作者經歷、創作故事和曲調曲風特點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理解分析。課下作業與課堂成績相結合,適當給予加分,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期期末以音樂會形式的匯報演出,把課堂上學習理解和總結的歌曲展示出來。音樂會要與課題組的思政課教師共同設計,在校內和校際同時試點,從舞臺設計到音樂選取、組織背景故事進行表演。此環節不但可以邀請其他院系的學生觀看,也可以聯系相關專業,如播音主持等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考察的同時,也鍛煉學生舞臺設計、表演、溝通協調等綜合能力。
拓展社會實踐與交流活動。主要是積極參與校內思政課程實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加入歷史劇的表演,由學習聲樂表演課程的學生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藝術指導、協助排練、參與演出等活動,共同演繹紅色歷史。同時,在新、自媒體上展現風采。利用抖音、優酷視頻、騰訊視頻、網易云音樂、青馬工程公眾號等新媒體與自媒體平臺,制作一批紅色歌曲的表演視頻進行傳播。
注釋:
[1]張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112—114.
[2]郝德.烏托邦——當代教育的根本品質[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106.
[3]鄭麗萍.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