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多元文化的沖擊,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高校藝術教育實現與時代和社會需求接軌,構建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研究熱點,本文擬以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為例,從實施的方案、解決的問題、取得的成效三方面,探討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力求為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力范式,為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效例證。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013-03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1]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多元文化的沖擊,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高校藝術教育實現與時代和社會需求接軌,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人才如何在這一競爭中立足,如何克服同質化傾向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成為改革與發展進程中不容回避的問題。人才培養是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質量的根本措施。當前,我國正在加快“雙一流”高校建設,只有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才能更好地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吉首大學位于武陵山腹地,是一所典型的民族地區高校。民族高校的優勢與劣勢都在其辦學和人才培養方面得到顯現,因此,音樂舞蹈學院提出以“一體兩翼”課程改革構建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三性”人才培養的模式,旨在緊緊抓住民族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以傳統專業課程和民族地方特色課程為主體,以通識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為兩翼的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實施“課程教學特色化,教學方式多元化,學業評價多樣化”,打造“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堂與舞臺和民間結合”的培養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創業的全過程給予科學的指導和評價,多措并舉推動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有效實現民族地區藝術類音樂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人才市場需求的對接,構建起“專業性、創新性、民族性”緊密結合的育人體系。
一、實施的方案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創辦于1984年,長期以來,學院把培養具備科學素養、人文精神,作風務實、崇德尚藝,具有一定創新能力、一專多能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在加快“雙一流”高校建設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視域下,學院堅持以教育教學為中心,全面實施“一體兩翼”課程改革,著力培養“專業性、創新性、民族性”結合的“三性”人才,為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新設定,力求培養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專業特色人才。
(一)設置“一體兩翼”課程群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經過調研,結合院內實際,根據學校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及新時期基層文化事業對藝術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明確教改方向,科學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業評價、教學獎懲、條件保障等方面全力推進課堂改革,將課堂教學作為主戰場,將實踐基地、舞臺作為演練戰場,將知識和技術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構建了學科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并以傳統專業課程和民族地方特色課程為主體,通識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課程群。具體課程設置如下圖:
(二)實行“專業性、創新性、民族性”結合的育人模式
長期以來,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在學校“平民大學”辦學理念和“立人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結合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肩負起培養湖南西部及武陵山區培養音樂專業高級專門人才的神圣使命,主動承擔起本土藝術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創新和繁榮的社會責任,在秉承“崇德尚藝,傳承創新”的院訓下,進一步強化“專業性、創新性、民族性”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將“面向區域、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強能力的應用型藝術人才”為己任,使專業特色在人才培養中得到進一步凸顯,在對外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水平上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服務武陵山區文化建設及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上的人才支撐及智力支持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三)強化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依托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在以課堂為基礎上,強調由課內向田野的延伸,組織學生深入田野進行調查,近距離、多角度地了解和認識民間音樂文化,在挖掘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同時,不斷激發藝術創作的內生動力,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做到將教學與田野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技術與舞臺結合,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全面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解決的問題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通過以“一體兩翼”課程改革,構建了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三性”特色人才培養的模式,解決了如下問題:
1.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特色問題。通過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將民族地區高校位置劣勢,化為文化資源優勢,他們將挖掘、傳承、創新民族音樂文化為己任,將傳統專業課程與民族地方特色課程緊密結合,既不失傳統教學的初衷,又彰顯了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
2.音樂學專業課程口徑狹窄的問題。民族地區高校與專業音樂院校和其他綜合性高校在師資、生源構成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在課程設置、資源配置等方面受到影響,所以音樂學專業課程的口徑相對狹窄,如何打通瓶頸,合理整合資源呢?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傳統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加入民族地方特色課程,既合理地利用了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又有效地拓展了知識點面,很好地解決了音樂學專業課程口徑狹窄的問題。
3.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民族地區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生源構成比較多元,學生的音樂素養及學習背景參差不齊,如何讓這些學生立足于社會,成為人才培養設定的終極目標,如何讓這些學生在工作中脫穎而出,成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首要任務,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于是實施了課程教學特色化、教學方式多元化、學業評價多樣化的方式,旨在打造“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堂與舞臺和民間結合”的培養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地實現了民族地區藝術類音樂學專業“專業性、創新性、民族性”人才的培養與人才市場需求的對接。
三、取得的成效
經過多年的實踐,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得以構建,教學模式從以往注重知識點傳授的“以教為中心”向“知識+技術+實踐”并重的“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轉換;學生的培養方式從以往的“填鴨式”“灌輸式”“一味追求專業化”向探究式、個性化、實踐化轉換;學生的學業評價從以往的“理論死記硬背”“專業考前再沖刺”“期末一考定乾坤”向重平時課堂互動,鼓勵創新思考轉換;教師的角色也從以往的“知識傳播者”轉向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引導者”;學生則從被動學習、“考試臨陣磨槍”向自主學習、創新學習轉變;學院對于教學的投入也不再是單一形式,而采取全方位投入;形成教師了“重教、愛教、樂教”,學生“勤學、善學、悅學”的良好風氣,學生就業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得到了主管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各界、用人單位等高度贊揚和充分肯定,廣泛獲得了社會贊譽,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被湖南省總工會授予“芙蓉標兵崗”。具體成效有如下幾點:
1.辦學層次得到提升[BW(D(S,,)][BW)]
由于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辦學特色得到充分彰顯。2014年,由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牽頭申報的藝術碩士專業學位點獲得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準,并授予獨立培養音樂學領域聲樂演唱、器樂演奏和音樂創作三個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實現了辦學層次的新突破,改善了學院的辦學層次結構,形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辦學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2.人才培養特色得以彰顯,學生個性、素質得到創新發展
在“一體兩翼”課程改革和“專業性、創新性、民族性”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指導下,學生的理論基礎更加扎實,專業實踐技能逐步強化,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6%以上,廣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近年來,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為繁榮地方文藝事業、提升地方文藝演出水平,多次被抽調參加中央電視臺“‘華彩湘西’心連心藝術團赴湖南湘西慰問演出”、國家民委少數民族會演、“矮寨大橋通車典禮文藝演出”"“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掛牌儀式專場演出”等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學生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作曲類)”“金鐘獎”“大學生藝術展演”“音樂學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湖南省大學生‘三獨’比賽”等專業競賽,獲得國家和省級一、二、三等獎共30余項;每年均有10-28名學生考取音樂學院和其他高等音樂院校研究生;組建深藍樂團、內存弦樂團、云盤打擊樂團、民族合唱團、民族管弦樂團等團體,參與面達到80%以上,每年演出場次達30次以上。
3.促進民族地區音樂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挖掘和利用
在民族地區高校藝術類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的指導下,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對民族資源的挖掘和創新性利用不斷探索,并將科學研究、專業辦學和人才培養自覺轉化為社會服務能力,參與了文化部“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的編制;“永順老司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基礎研究”“鳳凰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基礎研究”“湘西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編撰”等項目的研究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及其相關項目或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評審工作;并與武陵山11個片區的9個世居少數民族對接,共同建立了15個實踐和創新創業基地,真正實現了“校內-校外”“課堂-田野”“舞臺-基地”的結合,有效促進民族地區音樂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挖掘和利用。
4.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研究成果
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改革促發展,以特色樹形象。近年來,先后獲得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聲樂》《鋼琴》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學院教師共主持和承擔國家社科課題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國家藝術基金課題8項,省級科研和教改課題20余項,在各類專業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和編寫特色教材11部;學院教師共同挖掘、整理并創作了一批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并多次在中央電視臺和湖南衛視等多家電視臺播放,獲得省內外專家、同行的一致好評,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結語
總之,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理念得到了各大高校的認可,并受到主管部門和媒體的重視,并在民族地區高校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響,前來學習和調研的單位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至今,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銅仁學院、江西宜春學院等前來調研40余次。在社會發展、科學進步,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朝著特色人才培養既定模式不斷前行。
注釋:
[1]https://www.sohu.com/a/233168321_100114158.html.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