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在各自民族的聲樂發展中都具有不同的歷史特征。因此,在新時期社會迅速發展,結合著新技術和人們的需求開展相關的探索,特別是將新技術與人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可以幫助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層面需求。因此,筆者試圖結合該問題探究我國民族聲樂多元發展的問題,結合相關的理論給出一定的解決策略,進而為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102-02
民族聲樂和其他各類文化藝術發展具有相似之處,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無論生活在什么地區、成長在什么年代都可以借助聲樂藝術來表達自我的真實情感。結合著聲樂題材的創作在歷史中寫下自己的印記,因此聲樂也被很多人賦予了娛樂文化精神層面的內涵,也是很多人的精神寄托。但是,隨著時代的更迭,民族聲樂的發展過程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雖然整體的發展頗受重視,也在不斷地被完善之中,但是對于存在的問題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傳統的民族聲樂將脫離時代特色,無法滿足時代需求,進而在表演模式等核心問題上沒有辦法滿足人們的個性追求,對未來的發展會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此,結合著理論的推進來解決這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一、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
民族聲樂發展是具有必然屬性的,特別是隨著當今世界文化的快速發展,多元文化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潮流趨勢所在。整體上民族聲樂文化除了會受到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影響之外,對于大眾審美的需求導向也會成為多元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所在。各類因素的相互制約會使得我國民族文化向著多元化的方向邁進,這也就是必然性的實際體現所在[1]。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未來發展的趨勢中,民族聲樂也需要結合著相關的需求做出相關的調整,特別是對于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所提出的巨大挑戰,需要結合著不同的藝術特征相互之間的融合做出一定的改革,在此基礎之上自我完善,實現自身的發展。本土文化的發展以及聲樂藝術的價值優勢是民族聲樂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但是在實際的發展中,也需要結合著政治、經濟等各類因素來追求民族聲樂在新時期的發展,而不是只會守舊。任何事物只有做到和時代的結合,才可以獲得長久的發展,對于中國民族聲樂而言也是如此。民族聲樂藝術既是對本民族文化內涵和風格特色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新時期的具體體現所在,只有做到充分融合,才可以使得藝術的傳播是源遠流長[2]。
大眾對于多元文化的審美需求,也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而出現了一定的變革,大眾的需求是整體上民族聲樂發展的重要助推力,因此,在內容模式等方面也需要結合多元化的問題做出相關的改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很大變革,人們可以借助各類先進的設施去聽音樂,獲取自己想要的音樂信息,這些設施的推進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發生很大的變化,審美也逐步改變。因此,對于民族音樂發展而言,需要結合著這些審美模式的轉換,由單一傳統的模式向著多元的角度邁進,做出變革的同時繼續吸引聽眾參與到實際的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長久進步[3]。
除此之外,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也需要結合多民族不同的特點做出相關的研究,特別是在審美要求、語言風格、人文精神等關鍵要素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各自的演唱風格和特色得到真正的凸顯,相互借鑒努力發展相關的文化模式。這也是多元發展要求所在。
二、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原則
在實際的發展中需要注意相關的原則,特別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演進,多元化民族聲樂發展是必經之路,但也需要解決在實際發展中所需要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在發展的原則制定上,需要結合時代特征和民族文化的根本要求來做出相關的研究,而不是雜亂無章、沒有任何指引地發展。針對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特點以及時代的新需求,筆者認為可以結合以下方面作為實際的原則來做出相關的推廣。
首先,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音樂文化藝術是民族聲樂發展的靈魂,也是根基所在。比如各地區的戲曲、民間歌曲、民間舞蹈等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推進而言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在實際的發展中,如果民族聲樂藝術脫離根本的根基,那么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將缺少靈魂。所以在實際的發展中必須要傳承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結合著地區百姓的喜好來將這些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根基繼續發揚下去。在實際的節目設計中,應當結合傳統音樂曲目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獨特的演唱技巧來做好相關的傳承和借鑒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將真正的優秀文化傳遞下去,才可以使得民族藝術發展充滿靈魂。以筆者的實際觀察來看,傳統的民族音樂、戲曲舞蹈等因具有地區特色的演唱技巧而頗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在新時期結合著相關技術的改進,來融入這些唱法和表演模式,不僅是藝術精髓的體現,也可以保證整體的民族音樂持續發展,構建起別具一格的演唱模式,這對于聲樂藝術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也可以使得他們在世界發展的格局中頗具特色。
其次,重視相關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融合,促進各類元素之間的相互統一。我國民族聲樂所包含的門派眾多,加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又是多民族國家,所以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唱法也是十分多元的。大體上可以分為流行唱法、西洋唱法、民族唱法三類。我國聲樂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多元發展的,在各類唱法中都有自我的根基,但相互之間的融合也是十分多元的。民族唱法離不開戲曲、曲藝等民間的藝術,聲樂唱法則是和西洋美聲唱法的結合十分緊密,在時代的推進下逐步融入很多中國的元素。流行唱法雖然是新的音樂模式,特別是伴隨著都市文化發展而來的,但是在大眾認可度方面也需要努力,努力迎合大眾的需求,才可以獲得更多的正面評價。所以整體上來看,它們和民族聲樂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關系。作為實際的研究者和從業者而言,要努力挖掘其中的關系,做好堅持與繼承以及相互之間的融合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商業藝術的發展,才能夠使得民族聲樂得到真正的認可[4]。
三、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策略
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與時代的結合問題、如何融入各民族的要素問題,以及相關的唱法與新時期的音樂事業發展、繼承與發揚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促進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筆者試圖對整體的道路做出相關的探索,發現可以結合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解決相關的問題,提升實際的傳播效率。
首先,要促進民族聲樂審美的多元化。藝術源于審美,它是人類審美活動到達一定高度時所集結起的產物。所以在民間和社會發展,特別是與聲樂事業相關的機構,比如大學研究場所以及劇院等應當努力促進民族聲樂審美的多元化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民族聲樂,體會到民族聲樂的美,這對于整體的發展而言是重要的推進力。審美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人們的渴望以及追求美好事物的向往。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很多藝術模式相比于過去發生很多變化,特別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推進,人們在審美方面有了很多新認識,在審美的標準上也出現了很多變化。因此,相關工作者應當努力傳播審美理念,特別是傳統審美模式,以此為基礎去結合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對于民族聲樂的審美意識感知提升到新的高度,自主地發掘中國民族傳統中的風采,特別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內容,這不僅有利于促進民族聲樂的發展,對于新時期的和諧發展而言也是重要的保障,久而久之就可以構建起民族聲樂的審美標準以及相關的業務領域規范,進而為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提供保障[5]。
其次,構建多元民族的聲樂教學體系。歸根到底,音樂事業特別是聲樂事業的發展,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來推動。在新時期很多年輕人熱衷于西方的音樂文化,對于民族傳統的聲樂不是很感興趣,這既有時代的因素,也有相關教育體系的責任。所以對于教育者而言,應當結合學生們的特征和時代的特點,將民族聲樂文化和學生之間的喜好做充分的結合,使得他們認識到民族聲樂的美,進而樂意于去學習和推廣相關民族聲樂內容,這對于整體的發展而言十分有利。在教學當中,要清楚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必要性。每個學生因為自我的成長環境和個人的經歷不同,因此對于聲樂事業發展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民族聲樂課程體系設計中要注意到個體之間的差異,結合著根本需要來開展相關的設計,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填鴨式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們自主地去體會民族聲樂學習的內容,進而構建起與自身理解相符合的民族聲樂藝術研究及學習模式,這對于整體的傳播和發展而言十分重要。
另外,要堅持傳承,重視創新。在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中,部分的傳統研究者認為民族聲樂發展與時代緊密聯系,并且逐步拋棄傳統模式,否則將被時代所吞沒,這類看法是錯誤消極的。民族聲樂具有自己雄厚的根基以及獨特的美感,在新時期會吸引很多人的關注,不會因為時代的發展而被吞沒,所以做好民族與時代所需的結合,應當以積極正面的姿態去開展,而不是刻意地回避。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體系設計上,既要注意堅持傳承也要不忘創新,特別是在唱法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民族聲樂多元發展真正落到實處去。
結語
整體來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必然是未來的趨勢,也是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實際的發展中,相關從業者應當努力傳承傳統聲樂藝術,但也需要結合時代不斷地做出創新。特別是在教學體系上,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好相關的傳播工作,以新姿態去面對世界聲樂藝術的發展,去提升實際傳播的效率和質量。
注釋:
[1]閆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62—63.
[2]劉暢瑞.意大利美聲唱法的技巧在廣西民族聲樂專業教學中的應用——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聲樂系為例[J].黃河之聲,2019(05):41—42.
[3]冀惠娟,張藝,黃堠.京劇中的甩腔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02):104—108.
[4]陳旭.感悟民族聲樂追求精益求精——“徐徐道來”徐晶晶獨唱音樂會的演唱分析與教學啟示[J].藝術研究,2019(02):106—107.
[5]張鄭波,韋思銘.論阿多諾《新音樂的哲學》思想視野邊界——兼談“首屆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論壇”的“氣息說”啟示[J].天府新論,2019(03):143—15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