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為“本質”?如何“直觀”?在現象學體系中本質就是現象,是“純意向性對象”,此現象是人純粹意識參與的對象與結果。本質直觀是現象學重要的理論基礎,直觀意味著一種直接把握事物的方式,也指意識行為本身,本質直觀是直觀這種方式的一種意識行為,是一種能夠把握原本的意識行為。音樂作為人類意識活動的直接產物,一直以來我們對音樂的認識、把握、創造、表演、接受、理解往往受制于它概念的確定性和觀念的選擇性,人主體意識的意向性如何會產生音樂的概念與觀念的區分?音樂的概念與觀念如何體現這種意向性?音樂的概念與觀念如何能在多環節音樂實踐中保持較確切的意識反映呢?音樂的概念與觀念之間意向性的區分在哪里?作為人意識反映的意識對象,音樂概念與觀念的主體意識差異體現在哪里?本文試圖從本質直觀對音樂的意識體驗、概念與觀念的本質結構、概念與觀念的含義及其表達來探尋它們之間的意識差異性。
[關鍵詞]本質直觀;概念;觀念;含義;表達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162-02
一、本質與直觀
胡塞爾的現象學可是說是追求“本質”的一門學科,它是在主體與客體的意向關系中找尋“現象”的意義。“現象”不是事物對人類理性的作用,而是人類理性本身如何考察存在的對象,這一過程應包含一切認知活動的意識形式。“直觀概念在胡塞爾現象學中具有中心意義。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直觀’作為是現象學研究所依據的最終基礎;從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直觀’作為意識行為本身也是現象學研究的重要課題。”"[1]在一般意義下,直觀是指能夠直接洞察和掌握事物的一種能力或方法。本質直觀的方法要求排除一切先在的設定和立場,只承認明證的、自身顯現的東西,在一種反思的態度中,意向對象顯現于人的意識。當然本質也可以成為直觀的對象。同時,“直觀”在胡塞爾那里還包含著兩種意義上的“直觀”:感性直觀與本質直觀。“一個本質直觀必須以感性直觀為出發點,因此,本質直觀奠定于感性直觀之中。但本質直觀可以超越出感性領域而提供本質性的認識。從總體上說,本質直觀的可能性是作為本質科學的現象學得以成立的前提。”[2]
對于“本質”的解釋在胡塞爾的不同時期和不同文本中出現過諸如“先天”"“觀念”“埃多斯”等多種稱謂,對于我們理解這種“本質”帶來了不少障礙。對于現象學來說,本質就是現象,現象就是本質。現象的基本解釋就是在意識中所呈現的意向內容,這內容是意識的自行呈現,現象其實就是指這樣一種被意識自身所給予之物。關于如何求得本質,問題還要落實到如何達到這種自身被給予性。在意識的作用下,不涉及任何實在規定的前提下所被給予之物都是本質,考察事物和對象時,只要不涉及主體與客體相關的實在性問題,不考慮這種問題存在的各種條件,那么都可以通過直觀的方式被給予,這就是本質。當然還應滿足所有的事物和對象都不是意識主體抽象、推論、演繹的產物,而是一種實事存在。這種實事存在是可以直觀的,也是經得起本質直觀檢驗的。即被意指之物與被給予之物完全一致。
作為一門嚴格的科學,現象學要求把它的各種概念和命題都還原到最清晰的程度。[3]
那對于藝術或“純意向對象”的音樂如何用直觀的方式求其本質呢?這就要從意指之物與被給予之物的差異性上找尋答案。
音樂作為意識對象是受人類意識活動所制約的,它是意識主體意向活動的產物,既是被意識所意指之物也是被給予之物,由于它并不是事實存在,所以二者并不完全對等。
被給予之物完全是主體意識自行呈現的存在,作為意識的此在,它是每個個體在對生命體驗中被給予,而意識所意識到的音樂是普遍的、觀念的存在,它有可能包含意識的此在,也有可能不完全地被摒棄。通過“直觀”,通過感知和想象共同構成的意識行為,意識將多種音樂實踐聚合為一個統一對象,此對象與意識的給予存在一個“點”與一個“面”的巨大差異,即個人的主觀存在意識與主觀經驗意識的差異,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哪個更接近于本質,下面我切入音樂觀念與概念的差異來說明這個問題。
二、音樂的概念與表達
音樂概念的本質在于表達。
根據經驗,音樂的存在總是離不開多環節的音樂實踐,非常重要的是音樂自身所包含的感知、想象等意識行為如何上升到思維、認知等意識行為,這就離不開體驗、對象、表達、含義等本質要素。
音樂是需要表達的,這個表達是意識本身被給予還是從我們意向的對象中獲取而來呢?音樂由于是聲響的連續運動,存在音的強弱、高低、長短等樂音結構,也存在和聲、旋律、節奏等功能體系,還有它的時間性也造成了表達的難度,對表達的把握也只能是充滿可能性,并不存在確定唯一的表達,在實際的音樂實踐中,有的音樂可以被表達,有的沒有被表達出來,而且由于人認知力的局限性,有的表達可能永遠也無法實現,但同樣不能被忽視,表達是自身意識給予的要求也是意識中意向對象的要求。
在進行音樂表達時,其本身就是一種表達,這個表達可以意指某個對象,也可以指稱某個對象。如在海頓的《驚愕交響曲》中,意識對突強的和弦效果所能做的表達是自身給予的,而意向作用參與后所得出的表達是對音響效果的意向性追問。
在這里所要說明的是“純意向對象”的音樂的表達是意識自身給予并結合意向活動的結果,表達是在給予基礎上的意向活動。
音樂的表達是概念的一種存在方式,它包含了意識對音樂的被給予性,也包含了對意向對象的意向結果。甚至可以說表達即概念。
三、音樂的觀念與含義
音樂觀念的本質在于含義。“觀念”這個概念在胡塞爾的術語中和在其他當代德國哲學家那里一樣,具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方面,“觀念”意味著一種精神的“構想”或“想法”;另一方面,“觀念”概念也承載著自柏拉圖至康德、黑格爾的哲學史“觀念論”烙印。這個意義上的“觀念”通常也被譯作“理念”。[4]
胡塞爾區分含義是認為存在現時的和可能的兩種含義,含義有可能被意識到,從而被表達,也可能不會被意識到,但不能否認它的存在。在意識自身給予性上通過直接的觀念化把握到的不是精確的本質,還缺乏在意向對象中得到的表達,即缺少概念的存在基礎,因此是不可能達到精確本質的程度。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含義有可能總是處于變化中。
音樂觀念是對音樂實踐中各種音樂事項的認知程度,在通常情況下,音樂觀念與對象的含義具有同質性,當樂曲的一種含義被表達出來,意向的結果就可能產生一種觀念,但當樂曲表達不變而含義如果發生變化,觀念的形成將會面臨歧義。比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暴風雨》,它的首要含義是斗爭。當環境、情緒變化時,同一首樂曲也許造成不一樣的聽覺效果,從而通過意向性作用得到對對象觀念的把握出現偏離甚至于對立,對音樂本質的追問就會出現不精確性。其實這也就是音樂本身作為“純意向性對象”的意向結果,即使它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意識自身給予性在意識的普遍性的結果里不能參與其中,因此音樂的觀念不能代表音樂本質。就像叔本華認為“音樂不同于其他藝術,絕不是理念的寫照,而是意志自身的寫照”的學說,有時被人天真地以為他將音樂升華至無限的境界……意味著一種牽連而不是升華。[5]
觀念是含義,表達是概念,音樂概念是通過音樂語言所表達出來的觀念,所有概念都存在觀念的體現,但并不是所有觀念都會得到概念對其的意向結果。本質性的普遍性則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與正在顯現出來的各種實在聯系起來。
注釋:
[1]黎昔柒.超越與局限:胡塞爾的“本質直觀”透視[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7(03):79.
[2]李革新.論舍勒的本質直觀現象學[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35.
[3][奧]阿爾弗雷德·許茨.現象學哲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49.
[4]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M].北京:三聯書店,1999:236.
[5][德]卡爾·達爾豪斯.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24.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