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術后ICU期間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在低體質量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治療中的臨床運用效果進行研究。方法:依據入院前后順序,將2018年3月到2019年2月所收治的低體質量先天性心臟病患兒72例分成AB兩組;A組采取常規護理,在此前提下對B組予以ICU期間腸內營養支持。對兩組患兒病情改善情況加以觀察與比較。結果:B組患兒營養不良發生率、體重下降發生率均低于A組,差異顯著(P<0.05);B組患兒術后血紅蛋白、前白蛋白、總蛋白、清蛋白以及白細胞計數等均優于A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低體質量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予以術后ICU期間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可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病;低體質量;腸內營養支持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往往存在營養不良、發育異常、體質量低于正常值等情況,因此,在臨床上除對患兒采取手術治療以外,還需對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其營養不良狀況,從而保證患兒的正常發育與成長。現為了解術后ICU期間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對低體質量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影響,本案將對36例低體質量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腸內營養支持護理,護理體會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3月到2019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低體質量先天性心臟病患兒72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患兒入院前后順序,將其平均分成兩個小組,即A組與B組。A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4~20(13.5±2.9)個月;體質量3.4~8.2(5.3±1.6)kg。B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齡3~22(12.1±2.2)個月;體質量3.5~8.1(5.2±1.9)kg。對比兩組患兒臨床基礎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告知并征得患兒家屬同意。
1.2方法
A組患兒予以常規護理,如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與癥狀變化、指導用藥、健康宣教等。除此之外,對B組患兒再予以ICU期間營養支持護理,即術后6h,安排專業營養師依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對其予以腸內營養評估,并為其制定合理的營養支持。如待患兒胃腸功能恢復正常,可通過胃管向其體內輸入雞湯、牛奶等營養物質,若有需要可遵醫囑對其予以靜脈高營養支持[1]。在通過胃管輸入營養物質的過程中,為避免惡心嘔吐的發生,需嚴格控制好輸入速度。
1.3觀察指標
對患兒術后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的發生情況進行觀察,且對其術后各項營養指標進行監測,并進行組間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數據展開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 ±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營養不良與體重下降情況
B組患兒營養不良發生率、體重下降發生率均低于A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兒術后營養指標情況
B組患兒術后血紅蛋白、前白蛋白、總蛋白、清蛋白以及白細胞計數等均優于A組患兒,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手術后往往對各種營養物質有較高的需求,如蛋白質、脂肪等。但是,由于受到手術或呼吸機使用的影響,往往會對患兒的進食造成阻礙,因此,需對其進行術后營養支持[2]。安排專業人員依據患兒的身體狀況制定營養支持計劃,以強化患兒尤其是低體質量患兒的營養攝入,進而滿足機體所需,并增加機體抵抗力與免疫力,從而促進身體的早日康復。
本研究發現,采取營養支持的B組患兒,其術后營養不良與體重下降的發生率均低于A組,即2.8%vs11.1%、2.8%vs13.9%,差異顯著;另,從營養指標的角度而言,B組患兒術后的血紅蛋白、前白蛋白、總蛋白、清蛋白以及白細胞計數指標均優于A組。由此可見,對低體質量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施術后ICU期間營養支持護理,效果顯著,可避免營養不良與體重下降的發生,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胡淑霞,萬淑,胡夢君,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先天性心臟病機械通氣患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5):117-118.
[2]迪力夏提·馬木提.早期營養支持治療用于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