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止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內鏡治療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采用去甲腎上腺素和云南白藥治療,觀察組34例,采用消化內鏡下局部藥物注射、電凝止血和機械止血法。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出血停止時間、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出血停止時間為(0.95±0.67)d,對照組為(1.81±0.9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無效1例,轉外科手術治療,對照組無效8例,轉外科手術治療7例,1例死亡;觀察組有1例藥物反應,對照組共計發生5例并發癥,其中1例穿孔、2例惡心嘔吐、2例藥物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止血時間,降低術中并發癥。
關鍵詞:消化內鏡;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原發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內鏡檢查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研究配合度高;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情意書。排除標準:其他疾病引發的消化道出血;嚴重心、肝、腎功能不足患者;肝性腦病患者;尿毒癥患者;腦血管意外患者;有精神系統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25~71歲,平均(37.28±6.17)歲,病程1~9d,平均(3.37±1.31)d,其中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潰瘍9例,上消化道出血癥7例,復合性潰瘍5例,胃黏膜糜爛3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輕度出血9例,中度出血19例,重度出血10例;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24~70歲,平均(36.63±5.85)歲,病程1~8d,平均(3.24±1.33)d,其中胃潰瘍13例,十二指腸潰瘍8例,上消化道出血癥8例,復合性潰瘍5例,胃黏膜糜爛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輕度出血10例,中度出血19例,重度出血9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入院常規檢查與胃鏡檢查,監測心率、血壓、呼吸、血氧和脈搏等生命體征,給予低流量吸氧、洗胃、禁食、補充血容量等常規治療,病情嚴重時給予輸血治療。靜脈滴注奧美拉唑,40mg/次,2次/d,持續滴注7d。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采用去甲腎上腺素聯合云南白藥進行治療,去甲腎上腺素應至少間隔1個小時,至多間隔2個小時服用一次,每次服用10毫克,若是患者病情有所好轉用藥時間可以適度延長使用間隔,云南白藥應每隔1小時~2小時服用一次,每次服用6毫克,兩種藥物分別采用溫水送服,直至患者出血停止為止。對實驗組患者采用消化內鏡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減壓處理,減少胃腸道的壓強,對患者出血的部位進行確定,于出血部位噴灑凝血酶,并采用去甲腎上腺素進行止血,若是患者止血成功,取出消化內鏡,若是出血情況仍舊,則加大凝血酶的劑量,切記劑量不可超過2000U。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出血停止時間、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斷標準:顯效:停止嘔血、黑便,12h內血壓、脈搏恢復正常,胃管內引流液恢復清澈透明;有效:停止嘔血、黑便,胃管內引流液顏色基本恢復清澈透明,血壓、脈搏在12~28h內恢復正常;無效:治療72h后均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出現再出血,需盡快轉入外科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100%。再出血判斷標準:患者新出現嘔血和黑便癥狀,胃管內引流液恢復澄清后再次引出新鮮血液,伴有血壓降低、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下降,經內鏡證實為再出血。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出血停止時間和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出血停止時間為(0.95±0.77)d,對照組為(1.81±0.94)d(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47%(χ2=6.275,P<0.05),觀察組無效1例,轉外科手術治療,對照組無效8例,轉外科手術治療7例,1例死亡(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有1例藥物反應,對照組共計發生5例并發癥,其中1例穿孔、2例惡心嘔吐、2例藥物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消化內鏡技術具有操作方便、微創性、療效確切等優點,包括噴灑藥物、機械止血、熱凝止血、注射止血和聯合止血等方式,其適應證主要包括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血液系統疾病、上消化道術后局部再出血和血管畸形等,當患者出血量過大并發生失血性休克時,要盡量避免采用消化內鏡進行治療,避免加重病情。采用消化內鏡技術,治療人員能夠在內鏡直接下觀察病變部位,確定出血部位,判斷出血原因,給予針對性治療,降低了再出血發生率,同時可取活檢組織做進一步的病理診斷,使臨床后續治療更為可靠。內鏡直視下的藥物噴灑治療,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治療方式,簡單易行,療效確切,對急性胃黏膜病變和消化性潰瘍等引起的靜脈性滲血有很好的適用性,凝血酶、去甲腎上腺素、生物蛋白膠、精氨酸納等是常用噴灑藥物,噴灑治療能夠使藥物直接接觸并作用于病灶,促進局部胃壁痙攣和出血周圍血管的收縮,加快血液凝固,更有效地止血。
綜上所述,采用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顯著提高了臨床療效,縮短了止血時間,降低了再出血率,且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雷靜,馬娜,馬維雄,卜廣瑞,白云磊.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貴州醫藥,2017,41(11):1182-1183.
[2]廖寶斌.消化內鏡應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療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31):4425-4426.
[3]蘇成舜.用消化內鏡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21):47-48.
[4]傅鑫,易健,張善金,熊超亮.消化內鏡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3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