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軟式內鏡滅菌效果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探索;方法" 以2018年1月為界限,2017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還未實行《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收集胃鏡45件、腸鏡41件。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已經實行《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收集胃鏡41件、腸鏡45件。對比了上述二個時間段的消毒滅菌效果。結果" 實施技術規范前消化內鏡消毒滅菌不合格數量較多,實施技術規范后消化內鏡消毒滅菌不合格數量較少。結論" 引入消毒技術規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保證消毒滅菌收到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軟式內鏡;滅菌效果;因素
在當前臨床治療過程中,內鏡檢查是一項得到普遍應用的診斷與治療方法,但此操作具有一定的侵入性,會導致病人黏膜損傷,由于大多內鏡可以重復使用,所以內鏡的清洗與消毒工作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一旦出現消毒不合格現象則會導致病毒病菌在消化內鏡內大量繁殖,產生嚴重感染風險[1]。人體消化道內含有大量腸道菌群,消化內鏡使用后會攜帶大量微生物,假如清洗消毒操作不規范,不但不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療,而且還會產生嚴重的感染風險。本文主要研究了消化內鏡的臨床使用及消毒滅菌情況,深入探索了消毒滅菌的影響因素,主要過程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以2018年1月為界限,2017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沒有實施《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收集胃鏡45件、腸鏡41件,并對其進行消毒滅菌。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已經實施《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進一步明確了消化內鏡消毒滅菌質量控制標準,收集胃鏡41件、腸鏡45件,并對其進行消毒滅菌。
1.2方法
結合醫用無菌紗布反復擦拭消化內鏡口,完成后將其送到檢驗所,檢驗其中的細菌種類與數量,在此基礎上確定軟式內鏡滅菌消毒效果。深入探索了實施技術規范前出現消毒滅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技術規范的實施促使消化內鏡消毒滅菌過程實現了標準化與規范化,組建了專門審核小組,認真檢測了胃鏡與腸鏡的微生物含量。一旦發現實施技術規范后消毒滅菌效果不徹底則需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改良。
2結果
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集胃鏡45件、腸鏡41件,胃鏡合格39件,合格率86.67%,腸鏡合格34件,合格率82.93%。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已經實施《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收集胃鏡41件、腸鏡45件,胃鏡合格40件,合格率97.56%,腸鏡合格44件,合格率97.78%。
3討論
由于消化內鏡的構造與材料與眾不同,不得使用高溫高壓法進行消毒,以低溫消毒滅菌和高效消毒劑浸泡法為主。所以消化內鏡具有使用次數多、清洗不完善、消毒滅菌資源過少、浸泡時間過短等各種不足。對技術規范實施前出現消化內鏡消毒滅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主要是由于清洗滅菌操作人員操作不合理、不具備完善的清洗滅菌設備而造成的。第一,清洗滅菌人員操作不合理。不能合理使用試劑與工具是造成操作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消化內鏡送達時應該處于專業送鏡容器內,防止其中的液體掉落地面引起污染。完成消化內鏡的清洗后要使用無菌紗布擦去表面水分,同時置于流動水下沖洗10秒。發現管腔內存在清洗不到位的情況時要使用毛刷刷洗,尤其是各種按鈕及各個孔口。使用高壓水槍反復沖洗鉗子孔與送氣送水孔。使用2%的戊二醛浴液浸泡消毒,使用95%的酒精沖洗管腔。使用消化內鏡后要及時送到有關部門進行沖洗,防止放置時間過長導致污染物凝結不易于沖洗干凈。在使用試劑一定時間后要及時更換,清洗刷與紗布也需隨著試劑的更換而更換[2]。第二,清洗滅菌工作人員思想不重視。大多操作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性培訓,認識不到本職工作的重要性,不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在操作過程中不能完全依據操作標準進行,存在一定數量的漏洗、反復清洗、消毒浸泡時間過短等問題[3]。第三,消毒滅菌后的消化內鏡不能妥善放置,完成消毒后掛于內鏡主機旁,極易出現二次污染。第四,病人患有傳染性疾病,檢查前沒有掌握病人的實際情況,清洗消毒工作不徹底,使再次使用消化內鏡的病人遭受感染。第五,消化內鏡購置成本過高,內鏡與配件數量不足,但內鏡使用次數較多,因此不具備充足的消毒滅菌時間[4]。
實施技術規范后,結合以上各種影響因素進行了改良,第一,培訓當前消毒滅菌人員,醫院定期組織消毒滅菌操作人員參加專業技能學習,保證其熟練掌握內鏡清洗與消毒滅菌技術,提高操作的安全性。第二,嚴格管理試劑與工具。溶液與工具要放置在專用容器中保存,在使用戊二醛前首先測量其濃度,并規定其使用次數,達到使用次數后必須及時更換。酶洗液只能用來清洗一次內鏡,同時結合內鏡的污染情況配制酶洗液濃度,并使用高壓水槍反復沖洗浸泡后的鉗道。第三,保證消毒滅菌操作合理。擦拭內鏡時必須使用無菌紗布,每天使用消毒劑清洗消毒槽,每天更換無菌紗布與清洗刷,工作人員依據有關規定及時領取新手套,儲鏡柜每周一消毒一次[5]。第四,執行消毒操作后的內鏡如果確定當天不用要置于專用儲鏡柜內,并用紫外線消毒一小時,第二天使用前依然使用紫外線消毒一小時。第五,結合病人就診數量為其規劃合理的就診時間,提高內鏡室管理水平,防止發生院內感染并發癥,檢查前要確定病人是否患有傳染病,將患有傳染病的病人安排在每天最后檢查,條件較好的醫院可以單獨設置內鏡室。
對消化內鏡進行清洗消毒并完成檢測是為了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技術規范指出,如果清洗消毒后的內鏡存在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則會給再次使用的病人帶來嚴重的傳染風險。要想提高內鏡管理質量則需高度關注器械清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通過培訓切實提高清洗操作人員的思想意識,使其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在選擇內鏡清洗劑、消毒劑,檢查內鏡滅菌性能時做到認真細致,使內鏡清洗消毒滅菌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與安全性。
參考文獻:
[1]錢美萍.改進消化內鏡清洗消毒流程中失效模式與效應臨床評價[J].中國鄉村醫藥. 2019(02)
[2]陳新妹,黃明玉,林蟻環,陳斌斌,俞朝霞,薛水蘭.內鏡清洗消毒流程改進在降低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 2019(01)
[3]金廣予,張之薇,俞宏博,魏建軍,虞濤.新形勢下醫療消毒滅菌外包服務模式探索與實踐[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 2018(04)
[4]李德貴.醫院消毒滅菌設備對感染控制的管理方法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95)
[5]黃智敏,鐘惠梅,余秀晶,方彩云.消化內鏡治療后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其預防措施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