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滿意度。方法:選取100例研究對象,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研究組使用臨床護理路徑,觀察兩組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76%,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腦出血患者在臨床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不僅能夠幫助患者盡早康復,而且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具有很好的恢復力,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腦出血;傳統護理
腦出血疾病在初期時的死亡率也較高,治療后幸存的患者也會出現很多的并發癥癥狀[1],因此在治療恢復期間對患者進行何種的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康復成為臨床醫學中備受關注的話題。本研究就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的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和護理滿意度,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CT確診為腦出血。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研究組50例,其中女25例,男25例;年齡35-75歲,平均(49.23±7.12)歲。對照組50例,其中女24例,男26例;年齡38-66歲,平均(45.89±6.89)歲。排除標準:(1)精神病患者;(2)嚴重的心肺腎肝疾病患者;(3)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對比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基礎的護理,比如對患者進行注意事項的叮囑,常規性的對患者的身體指標進行監測記錄等。研究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操作如下:(1)創立護理小組,確定護理路徑表。小組成員主要是由多名醫護人員組成,護理前對小組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然后根據護理標準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路徑方案。護理小組人員需要每天對患者的情況根據表格進行具體記錄。(2)護理具體干預措施:患者入院后對患者進行環境、護理介紹和腦出血健康知識宣傳,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在護理期間要注重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心理變化情況,及時的開導安慰患者;每天需要對患者的護理路徑表進行填寫評估。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個性化食譜的設計,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宣講健康意識。在患者服用藥物期間,對患者的藥物反應進行記錄和監測,如若出現意外需要及時通知主治醫生。患者治療出院后,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培訓并囑咐患者要積極的進行康復鍛煉。(3)護理路徑表格評估細則:主要針對患者的康復效果、不良反應、陽性資料、身體特征等方面進行評估[2]。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
2結果
2.1生存質量評分
研究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和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2%(46/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76%(38/50),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出血是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癥狀是一種非外傷性的臨床多發疾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腦血管出現病變,患者如若長期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引發該疾病的病死概率高達30%至40%[3]。所以該疾病的病情較為嚴重,預后效果不佳,致使患者極易產生不良的負面情緒,影響疾病的恢復。常規護理因為不具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護理干預,導致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不高,且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是被動性的實施護理干預,缺乏責任心,所以導致整體的護理效果不佳,而臨床護理路徑采取的是針對有效的護理模式,通過在護理前對專門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學習,不僅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技術能力,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責任感;并且在護理過程中嚴格按照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檢測記錄,隨時反應患者的病情,做到實時監控,減少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
綜上所述,針對腦出血患者在臨床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不僅能夠幫助患者盡早康復,而且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具有很好的恢復力,在整體的護理過程中也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郭萬紅,宋海燕.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滿意度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45(23):165-166.
[2]張展.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14(2):231-233.
[3]高存亮.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54(07):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