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壓在全球發病率越來越高,長期血壓升高可損害心、腦、腎、血管等重要器官,導致腦血管意外,冠心病,腎功能衰減等疾患,而由其造成的致死率,致殘率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治療高血壓病的目的不僅使血壓恢復到正常水平,更主要的是預防并發癥,降低病死率。做好高血壓的預防工作能夠大大減少高血壓的發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高血壓病;三級預防;社區醫護;預防措施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及人口的逐漸老齡化的今天, 我國的高血壓患病人群也在不斷增加,據2005 年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 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全國有高血壓患者約1.6 億。但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均很低, 分別為30.2%、24.7%、6.1%[1]。國內外經驗表明:控制高血壓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區防治[2]。從某種意義上講社區防治是高血壓的基礎和關鍵因素, 現將其防治策略報道如下。
1 高血壓的一級預防即消除高血壓的病因或易患因素。
1 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或發病前期預防是針對疾病“易感期”而采取的預防措施,目的在于減少發病率,逆轉或控制高血壓的發生、發展。
1.1合理膳食(1)限制鈉鹽的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日鈉鹽的攝入量應在6 g 以下。(2)補充適量的鉀、鈣、鎂,中國膳食普遍低鉀、低鈣,應增加含鉀多、含鈣高的食物,如綠葉茶、鮮奶、豆類制品等。(3)減少脂肪的攝入量, 補充適量優質蛋白質, 有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如果將膳食脂肪控制在總熱量的25%以下,連續40 d 可使男性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12%,女性下降5%[3]。(4)多吃蔬菜和水果。(5)限制飲酒及戒酒。
1.2 減輕體重肥胖是引起血壓增高的主要危險因素,應減少熱量攝入,膳食平衡,增加運動,使體重指數(BMI)保持在20~24 kg/㎡。減重對健康的利益是巨大的,如在人群中平均體重下降5~10 kg,收縮壓可下降5~20 mm Hg,高血壓患者體重減少10%,則可使胰島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癥和左心室肥厚改善[4]。
1.3 適度的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堅持適度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健美操、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可有助于減輕體重,降低血壓,改善血糖和胰島素抵抗,改善睡眠和提高機體免疫力。
2 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又稱臨床前期預防或發病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使疾病能夠得到早治愈而不致加重和發展。
3 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又稱臨床預防或發病后期預防。此期疾病已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積極治療可防止疾病惡化、預防并發癥和病殘的發生。
4 用藥指導
理想的降壓藥物應具備能控制血壓、不良反應小、能維持重要器官適量的血流、能逆轉因高血壓所致的心血管損傷、改變自然病程及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等功能。
社區醫師對高血壓的一級預防措施是:
1.1 建立健康檔案 社區醫師首先要進行入戶走訪,篩查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檔案,對高危人群進行規范化管理。
1.2 開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針對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肥胖、不合理飲食:過量飲酒、精神緊張、運動少等)和高危人群,在不同場合,用不同的媒體和方式,有針對性的進行宣傳,提高群眾的知曉率。
1.3 進行行為和心理干預 通過改變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實現對高血壓危險因素的控制。幫助患高危人群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進行生活起居指導,心理干預等,提高生活質量。
2 高血壓病的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目前我國高血壓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高)、三低(知曉率、服藥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現象。為改善這種局面,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模式,社區醫生要更新知識,轉變單純依賴藥物的觀念。二級預防具體措施是:
2.1 對35歲以上就醫者(不知自己血壓水平的人)首診醫生必須測量其血壓并記錄之,以便高血壓病患者的早期發現。
2.2 對35歲以上人群每年查體測血壓1次。
2.3 固定責任醫生建立高血壓門診、實行檔案制,預防、隨訪跟蹤服務,早期檢出的高血壓病患者每周測血壓2次,治療穩定后每周測血壓1次,堅持每月測血壓至少1次,以便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持續性服務。
3社區高血壓病防治的三級預防措施,以治療為主。
目前高血壓治療提倡的是首選非藥物治療,當血壓控制無效時選用合適的降壓藥物進行藥物治療。
3.1 非藥物治療既是對社區人群進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高血壓病患者必須遵循的基礎治療,其內容包括:①減輕體重。有報道稱,肥胖患者四年內減重4.5 kg,可維持血壓正常,并能撤掉抗高血壓藥物;②減少飲酒量每日攝酒精少于15.30 g;③有規律的適當運動每日步行或慢跑3 km;④合理膳食減少鈉鹽的攝入量;⑤戒煙;⑥學會減輕心理壓力掌握放松心情的技巧。
3.2 藥物治療 若經過上述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藥物治療,舒張壓仍>90 mm Hg者,應考慮藥物治療。
社區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協助患者做出經濟有效的選擇,開處方時還要詳細告知患者所用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對副作用的顧慮。只有在全科醫療基礎上的三級預防才能使高血壓病患者得到及時醫治,降低并發癥和致死率提高健康水平。
4 討論
從某種意義上講社區防治是控制高血壓的基礎和關鍵, 可以說沒有社區防治談不上根本控制高血壓, 一個良好的社區防治計劃應當融入到社區的社會生活中去(包括社區現有的服務體系、服務組織和社會組織, 例如老年協會和婦女協會等等),并使各種防治活動成為當地常規衛生工作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王鵬飛,張建芳.中北大學社區高血壓用藥依存性調查及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8,6(21):66-68.
[2]胡俊峰,侯培森.當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18-731.
[3]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58-268.
[4]楊秉輝.全科醫學概論[M].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