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歸納總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護理經驗。[方法]對5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防止發癥的發生,進行合理的氧流量控制,重點做好心理護理,注意飲食護理,日常生活護理與通便護理。[結果]5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死亡2例,53例心功能得到明顯改善。[結論]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快的特點,精湛的護理技術至關重要,可以促使心肌梗死病人快速康復,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護理;心律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嚴重的類型,冠狀動脈病理改變同時發生血液供應減少或中斷,心肌缺血改變甚至心肌缺血壞死。臨床表現為胸部不適、悶痛。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病死率高,危及人們健康。早期判斷病情,做出正確診斷積極救治有效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首要條件。現將我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55例AMI均來自我院內科住院病人.全部根據臨床表現、心電圖、心肌酶譜學確診。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38歲~80歲,平均66.7歲,其中2例并發嚴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死亡。其余53例通過藥物治療和精心護理好轉出院。
2護理
2.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AMI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嚴重,可發生各種心律失常。嚴重者可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心源性猝死。應時刻準備好各種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做好除顫、起搏的準備。病人發病后的72 h為并發癥的高發期,此階段必須密切觀察各項生命體征。至少進行嚴密的心電監護72 h,合并嚴重合并癥者據情況延長監護時間。每隔15min手動測量血壓、脈搏、心率1次,隨時向醫生報告病情情況,待各項指標恢復平穩后根據病情可適度的延長測量時間。同時應對病人液體出人量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注意察病人全身的水腫情況。嚴格控制輸液時的滴速及液體量,避免增加其心臟負荷。在使用利尿劑時注意觀察尿量。防止低血鉀發生[1]。
2.2合理吸氧 吸氧有利于心肌缺血狀態的改善,使心肌的梗塞面積縮小,減輕胸部疼痛感,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急性期給予持續鼻導管高流量吸氧3 L/min或4 L/min,病情穩定后可降為1L/min或2 L/min。有部分病人可能不配合護理,此時應當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強調吸氧的必要性,最好聯合家屬一起爭取病人的理解,以加速疾病的恢復。
2.3 心理護理 AMI發病初期,病人因為經歷壓榨樣的心前區疼痛、氣促、出汗乃至強烈的瀕死感,產生生死未卜的緊張和恐俱,緊急住院后又因為環境的改變、CCU的監護與治療以及對經濟問題、自我概念改變而焦慮不安,這一切可能成為病人產生焦慮情緒的誘因。而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疾病愈后的不確定感,更加重了焦慮的程度。所以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自身認知能力,進行健康教育。同時應加強溝通技巧的培訓,加強與病人的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2.4 飲食護理 堅持低鹽、低脂、低糖飲食的原則,應給予病人少食多餐。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維生索及高蛋白的食物為主。多吃新鮮蔬菜、瓜果、瘦肉、魚類、豆制品等。切忌過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避免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禁煙酒。
2.5 日常生活護理 良好的生活護理對AMI的康復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AMI病人發病前3 d之內病情極其不穩定。一切日常生活均應有專人護理,做到24 h陪護,避免不必要的翻動。第1周絕對臥床休息,第2周開始鼓勵病人在床上做伸展四肢和深呼吸等輕度活動,第3周或4周可根據病情做床上和床邊活動或室內緩慢行走,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宜。能進行室外活動時,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適當運動循序漸進地參加鍛煉。可以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梗死癥狀。臥床期間容易發生消化道功能失調、血液循環障礙、壓瘡,下肢血栓形成、墜積型肺炎等。護理人員應經常幫助病人
按摩受壓部位,協助其被動運動,助其排痰。現代心臟康復模式認為,早期適量活動不僅不會使病情惡化,反而有利于心臟康復[2]。
2.6保持大便通暢AMI病人由于長時問的臥床,缺少活動,加之精神因素及飲食中缺少水分及粗纖維或某些藥物影響,打亂了病人規律性排便活動。而無論是急性期或恢復期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因排便用力而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發生猝死[3]。故應指導病人使用正確的排便方法,使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并于睡前進行腹部按摩,必要時可予麻仁丸、果導片等緩瀉劑,甚至灌腸。
2.7病房環境的護理" 除了做好常規的護理外,還應努力為病人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外界一切干擾,保證病人充足的睡眠。病房內要保持空氣新鮮與潔凈,溫度及濕度應適宜,還需要及時清除室內的異味,如消毒劑、藥品氣味等,減少不良氣味對病人的刺激,使用相對柔和的燈光,減少室內空間的亮度;提供松軟舒適的床鋪、被褥,協助病人采取舒適的臥位,保持病室安靜,盡量減少人員的走動,限制探視的時間,使各種聲音降到最低限度,關掉暫時不需要使用的設備[4]。
3體會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病急驟,病情變化快、發生合并癥多、死亡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不同病人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實施個體化護理,實施人性化關懷照顧,病人在心理和生理、精神處于舒適狀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或恢復期,會有用力排便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對各種原因引發便秘給予治療,告知患者用力排便腹壓增
加,心臟負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缺血加重,發生心律失常、室顫致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排便要格外重視。有效護理,可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韓晉霞,劉寬榮.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療和護理[J].全科護理,2014,30:2812-2813.
[2] 孟繁菊.心肌梗死病人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2,18:56.
[3]劉艷艷,譚小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防便秘的護理干預對策[J].中華臨床醫藥.2003,3(7):89.
[4]羅謙英.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護理體會[J].全科護理,2009,7(30):2770—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