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切除的辦法治療直徑低于3cm的小肝癌,但手術切除禁止癥較多,因此介入治療慢慢開始被應用于小肝癌臨床治療。射頻消融作為局部熱消融的一種,其發展和應用相對成熟;而超聲造影在肝癌早期診斷、術中監測和術后療效評估中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通過在超聲造影的監測下對小肝癌患者進行射頻消融治療,以實體瘤評估標準來評價治療效果,同時監測患者甲胎蛋白水平以及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本研究探討了超聲射頻介入在小肝癌臨床治療的作用,為優化肝癌治療提供支持 。
關鍵詞:射頻消融;超聲造影;小肝癌
一、引言
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推動著現代醫學診療技術的成長發展,現在肝癌的診斷和治療技術正迅速發展,對肝癌早期干預也愈來愈多,明顯提升了病患生存質量、改善了肝癌預后。以往臨床上小肝癌治療方案主要是手術切除,但手術切除禁忌癥較多,尤其不適用于肝炎等患者,而小肝癌病人常常就是這些疾病患者,所以小肝癌非手術治療方案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靶向性高、預后好、并發癥少的原位消融技術開始成為肝癌治療的有效臨床方案。射頻消融(RFA)作為原位消融技術的一種,RFA具有安全高效、精準快速、預后好、并發癥少等優點,是最近幾年發展成熟的肝癌臨床治療的有效手段[2]。
本研究分析了在超聲造影的監測下對小肝癌患者進行射頻消融治療效果,為臨床上應用RFA治療小肝癌提供數據支持。
二、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擇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被臨床診斷為小肝癌的并且RFA為首次治療的患者,共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患者平均年齡58.22±6.36,結節直徑介于10.00mm-24.6mm,平均直徑為17.63±4.87mm。
2、研究方法
在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完成后,對患者進行常規超聲檢查,確定體位、進針方式、進針路徑等,在超聲造影的監控下進行射頻消融。直徑低于2cm的腫瘤選用cooltip冷循環消融針穿刺至腫瘤中心;直徑介于2cm-3cm的腫瘤選用celon冷循環雙電極消融電極T40兩根,根據常規超聲檢查結果布針,保持兩根電極針間距低于2cm。進針后開啟消融,借助超聲圖像監測消融過程。
1、儀器設備
影像檢查使用的是產自德國的Siemens 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該超聲設備具有CEUS成像技術,能實時提供超聲影像,探頭為SIMEMENS,頻率為1-4MHz。射頻消融設備是OLYMPUS celon雙極射頻系統和柯惠cooltip射頻消融設備,消融針長度為20cm,型號有15.5G和17G。
三、結果分析
1、觀察指標
參考實體瘤療效評估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1個月的超聲造影圖片進行對比,利用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水平變化從另一個角度驗證治療效果,同時記錄患者1個月時間內并發癥狀況。
2、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 19.0對所得數據統計學分析,對治療前后的數據進行配對t檢驗,Plt;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實驗結果
(1)RFA消融治療前后效果對比
在進行RFA治療前后1個月的超聲影像資料對比分析中,我們發現,27位患者的31個肝臟結節完全消融率高達87.1%(未發現明顯的三相強化視為完全消融),而部分消融率也達到了12.9%。
(2)AFP水平
對超聲射頻介入治療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進行檢測,發現有4位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比正常值高。對病患治療前后1個月的甲胎蛋白水平的檢查結果的分析在下面表格中展示。對其的統計學分析得出Plt;0.05.
(3)治療后并發癥
RFA消融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統計結果如下,其中嘔吐腹瀉癥狀以66.7%排名并發癥發生率第一。
四、討論
射頻消融是最近幾年興起的現代醫學技術,作為局部熱消融療法的一種,開始逐漸被應用于小肝癌臨床治療。將高頻射頻波作為能量源,利用消融針連接高頻射頻波發射器與患者病灶,通過離子高速震蕩產生熱能使結節組織碳化從而達到實現靶向定位清除肝臟病灶的目標,同時在熱效應下,病灶中的癌細胞會大量脫水從而發生凝固性死亡,超聲射頻介入可以原位滅活腫瘤細胞。目前醫院中普及度較高的celon雙極射頻設備配有生理鹽水循環系統,可以確保電機周圍組織不會出現過度脫水的情況。
對早期肝癌的檢出率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影像檢查技術的進步,其中超聲醫學分支超聲造影在小肝癌的發現、診斷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超聲造影實現了實時監測肝臟組織內病灶的血流灌注狀況,為消融手術提供指引和支持。在超聲監測下進行射頻消融,一方面可以幫助醫生更好避免穿刺膽管或者肝內大血管;另一方面,實時監測有助于醫生更好掌握射頻消融時間,并且這種穿刺并不影響小病灶移除。
本研究使用超聲造影進行小肝癌術前方案準備,在超聲造影的檢測下完成病灶的射頻消融,最后結合實體瘤療效評估標準利用超聲造影評估消融療效。在進行超聲射頻介入治療后1個月后,利用超聲造影檢查原病灶情況,發現27名病患的31個病灶有28個完全消融,有3個部分消融。這一結果證明了超聲射頻介入在治療小肝癌方面有較好療效。本研究還跟蹤患者對其并發癥情況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這27位患者并發癥表現為發燒發熱、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均屬于輕微并發癥,沒有患者出現肝組織大面積受損等嚴重并發癥。這一結果證明了超聲射頻介入治療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以上良好結果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消融針直徑小,對肝臟造成的損傷小;第二,在超聲造影監測下進行手術,在進針時避開了對病灶周圍重要組織或大血管;第三,靶向治療,射頻時間短,精度高、損害少,對周圍健康組織影響不大。
五、總結
本研究通過對篩選的27名小肝癌患者進行超聲射頻介入治療,證明了RFA有良好的小肝癌的治療效果,并且這種療法的創傷小、并發癥程度輕,是一種靶向定位、安全可靠的治療手段,是直徑低于3cm的小肝癌患者治療的福音,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蘇泳詩,于新發.小肝癌臨床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腫瘤雜志,2019(02):175-179.
[2]周建偉,潘杰,潘達,陳如君.內鏡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惡性膽道梗阻的前瞻性臨床研究[J/OL].實用醫學雜志,2019(06):954-959[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