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少見并發癥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研究階段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共納入研究對象400例,均為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患者,按照1:1均勻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取循證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少見并發癥發生率0.1%低于對照組7.0%,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前BFI評分、DT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BFI評分、DT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9.0%明顯高于對照組81.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可降低少見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癌因性疲乏以及內心痛苦程度,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少見并發癥;臨床護理;循證護理
對于惡性腫瘤患者而言,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是一種有效手段[1]。但是由于治療過程中會出現并發癥或不良反應,不僅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狀態,還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以及治療效果,引發癌因性疲乏,對后續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開展產生影響。循證護理是在循證醫學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指導護理實踐的科學工作方法,近年來被廣泛的用于護理實踐的各個領域,對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次研究重點對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開展臨床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該院收治的400例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18年1月~2018年12月),按照1:1均勻分為兩組,對照組200例,人員組成:有男性患者274例,有女性患者226例,患者的年齡區間在37-68歲之間,中間值(59.62±4.85)歲,癌癥類型:肝癌161例,乳腺癌10例,宮頸癌9例,鼻咽癌7例,舌癌2例,食道癌1例。觀察組200例,人員組成:有男性患者281例,有女性患者219例,患者的年齡區間在34-71歲之間,中間值(60.02±5.01)歲,癌癥類型:癌癥類型:肝癌173例,乳腺癌9例,宮頸癌8例,鼻咽癌5例,舌癌3例,食道癌2例。兩組數據可公平對比。研究得到倫理委員會認可。
(1)納入標準:①均為進入我院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的患者;②依從性良好,臨床資料完整。
(2)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②惡性腫瘤且已進入姑息治療階段者;③文盲、依從性極差者;④器質性精神障礙、身心障礙、視聽障礙者;⑤難以糾正的高血壓、糖尿病、全身感染者。
1.2方法
對照組對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患者開展常規護理。
觀察組:對患者開展循證護理干預:(1)提出循證護理問題:循證護理問題應該具體化、結構,易于檢索、回答。需要選擇重要性、實用性的問題。為提出循證護理問題,建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以及護理人員組成,要求所有組員均接受關于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針對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的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胃腸道不良反應、心臟毒性等作為重點。(2)循證支持:針對循證問題開展文獻查閱以及證據檢索,先檢索最相關的數據庫,如果無法滿足需求再檢索基本相關數據庫,選擇恰當的檢索詞。(3)循證護理工作的開展:結合患者腫瘤類型、治療階段以及并發癥預防和處理護理方法等制定最終的護理計劃,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臨床表現等。護理人員知道患者在飲食上多進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做好對口腔和皮膚的護理,加強對患者的自我護理和自我監測,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對于已經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4)評級證據以及護理工作開展的效果,小組對護理工作的開展進行評價,應用最佳證據,指導護理實踐工作的 開展。評價證據事實結果,并做好更新。
1.3觀察指標
兩組少見并發癥發生率、癌因性疲乏程度、心理痛苦程度、護理滿意度比較。采用采用美國癌癥中心疼痛預警小組制定的簡易疲乏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tory,BFI)[3]進行疲乏程度評估,最低0分,最高0分,分數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重。心理痛苦情況使用心理痛苦溫度計(Distress Thermometer,DT)對患者進行評估,滿分10分,分數越低表示痛苦越小。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分析,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歸類、整理、排序、統計和分析。運用Epidata3.0進行數據錄入,SPSS19.0進行統計處理分析。根據資料性質和分布,選擇均數、率、構成比等指標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
2.1兩組少見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表1可見,觀察組少見并發癥發生率0.1%低于對照組7.0%,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前后的BFI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BF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BF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2.3兩組DT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DT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DT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2.4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9.0%明顯高于對照組81.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隨著人們對醫療衛生的服務要求的變高,而對比之下目前整體醫療衛生資源相對有限,開展的治療和護理均不一定有最新和最完善的依據,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出現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影響到患者病情的改善和醫療及護理科研的發展[4]。特別的對于惡性腫瘤患者而言,本身因疾病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在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的過程中,因并發癥的出現會進一步影響到身心狀態,導致影響到治療依從性。
循證護理是一種遵循證據的護理模式,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科學地應用最佳科研結論和證據,并與其臨床經驗及患者愿望相結合,轉化為臨床證據,以在某一特定領域作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臨床護理決策的過程[5]。這種護理模式其中涉及到護理人員的專業判斷、最佳證據、患者的需求三個要素[6]。與傳統的護理工作對比,傳統護理模式其實踐模式主要是基于臨床經驗,而循證護理模式則是基于證據,而傳統護理工作的證據來源于護理人員的經驗、直覺以及既往的護理規范,而循證護理則是基于當前最佳證據[7]。這種護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臨床護理的有效性,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少見并發癥發生率0.1%低于對照組7.0%,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循證護理更加倡導護理人員開展研究,解決目前證據資源中不能解決的問題[8]。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更加積極主動的開展護理工作,這種強調以臨床護理工作中特定的、具體化的問題為出發點,不盲目接受已經發表的科研文章的結論,將最佳科學研究的結論與其臨床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患者需求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直接和間接經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綜合應用的護理模式,極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9]。
循證護理更多的是從批判性的角度開展最佳護理,實施全面護理質量改進程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優質的服務[10]。特別是對于已經出現并發癥的患者而言,在利用的最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的基礎上結合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和臨床經驗,并考慮到病人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開展臨床護理工作,大大緩解了患者的內心痛苦程度,有利于更加積極主動的接受臨床護理和治療工作[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前BFI評分、DT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BFI評分、DT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在對患者開展循證護理的過程中,因循證護理的特征,其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與整體護理工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兩種護理模式都是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在護理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實踐和理論問題,通過權威的資料來源收集實證資料,尋找最佳的護理行為,再用批判性的眼光來評價它能否取得最佳成效,或者是否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12]。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拉近護患關系,改善現有護患問題。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99.0%明顯高于對照組81.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接受經血管介入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可降低少見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癌因性疲乏以及內心痛苦程度,改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的整個循證護理工作的開展并不成熟,其中對循證護理的認知以及具體的實施較差,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實施循證護理的客觀條件不成熟、護理整體隊伍水平不高等問題,這要求我國護理人員需要進一步提升對循證護理的認知等,確保更好的開展循證護理。
參考文獻:
[1]王淑萍,李麗,陳萃,時之梅,王書智,胡冰,葉志霞.老年膽道惡性腫瘤患者內鏡下射頻消融治療的圍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02):176-179.
[2]韋燕萍,杜江,吳慶珍,劉柳芳.同伴教育在社區居家鼻咽癌放療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9,17(01):81-83.
[3]程康耀,楊姮,呂偉波,章雋宇.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現狀及中西醫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01):32-34+40.
[4]趙藝媛,張彬,陸宇晗,冉杜娟,張穎,王艷莉,方玉.頭頸部惡性腫瘤住院患者術前營養風險篩查的循證護理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12):1613-1617.
[5]丁雪,李玲,潘婷婷.基于移動APP的健康教育在惡性腫瘤患者PICC置管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12):23-26.
[6]錢海蘭,曹耀萍.惡性腫瘤病人化療間歇期PICC護理管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8,32(23):3679-3681.
[7]郭浩洋,林翠瑩,王嬋華.細節化護理干預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期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1):110-112.
[8]林鴻珍,陳寧,柯清仙.醫院-社區-家庭營養管理結合早期運動護理對胃腸惡性腫瘤手術患者營養狀況與預后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0):104-106.
[9]楊淑麗,房文瑞,金哲.個性化護理模式在老年腫瘤病人放射治療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6(25):3128-3130.
[10]伏虹,王靜.集束化策略在~(125)I粒子植入治療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6):15-17.
[11]陳汝桂.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腫瘤PICC置管并發癥及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1):117-119.
[12]歐陽愛玉.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在婦科惡性腫瘤行放射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0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