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手術中應用。方法 以114例急性心肌梗塞行介入手術的患者為對象,治療時間為2016年5月到2018年12月期間,采用盲選法將患者一分為二,其中57例給予常規護理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57例給予優質護理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 不同護理干預實施后,觀察組患者3.5%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7.5%的不良事件發生率(P<0.05)。結論 針對急性心肌梗塞行介入手術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服務能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優質護理;急性心肌梗塞;介入;不良事件發生率
急性心肌梗塞在臨床的發病率極高,是老年患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引起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該種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的特點,如果未及時得到有效救治,會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引發各種后遺癥,疾病可在時間內到達高峰,引發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1]。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介入治療技術也得到較大發展,治療效果顯著,使其在臨床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患者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臨床研究證明,介入術實施過程中,配合優質護理干預能幫助患者預后,使得患者病情朝良好方向發展,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高[2]。為進一步探討優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手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后不良事件發生率,下面將114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重點對象展開調查,具體為: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急性心肌梗塞行介入手術的患者,從2016年5月到2018年12月時間段選其中就診的114例患者,采用盲選法將患者一分為二,其中57例給予常規護理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57例給予優質護理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36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41.2歲,最大80.3歲,平均年齡(64.45±3.25)歲,觀察組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齡最小42.5歲,最大80.9歲,平均年齡(63.14±3.18歲,患者以上一般資料無差異,具有一致性,可公平比較(P>0.05)。所有患著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經過相關組織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n=57)常規護理,術前準備工作,實施術前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講解工作,術中積極配合,術后觀察患者疾病情況,做好記錄。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及康復指導,為其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
給予觀察組(n=57)優質護理,具體為:(1)術前護理:患者心前區疼痛情況嚴重,使得患者出現焦慮、煩躁及不安的心理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心理護理工作,詳細告知其手術的操作內容及安全性,提醒其注意事項,取得家屬的充分信任。做好術前備皮準備,做好患者心電監護,吸氧及常規藥物治療等準備,準備好手術需要的器材,并統一檢查并消毒。(2)術中護理:一名護理人員負責對患者進行吸氧、貼電極片、接多導生理儀,并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嚴格遵醫囑給予患者10mg安定,將阿托品、腎上腺素及利多卡因等藥物準備好,協助醫生連接壓力延長管及壓力傳感器,將進行排氣,將輸液器連接在造影劑及三聯注射器生。另一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手術正式實施后,一名護理人員傾聽患者主訴,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并對多導儀顯示屏進行監測,出現任何異常及時告知主治醫師。觀察患者導管是否通暢,及時更換使用完畢的造影劑,避免空氣進入。護士交班時,詳細記錄穿刺位置情況,術中用藥時間、劑量及造影劑用量、病變位置及治療方式等。(3)術后護理:手術后對留置的導管進行護理,對其加固,防止導管松動或滑脫,對其進行常規消毒,保持導管的暢通性。術后關注患者的血液流通情況,觀察患者有無皮下出血情況,針對出現的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將患者送至ICU觀察,持續監測其生命體征。
1.3觀察指標
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心衰、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納入到SPSS20.0軟件系統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平均數±標準差數據資料行t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比較
不同護理干預實施后,觀察組患者3.5%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7.5%的不良事件發生率(P<0.05),詳見表1。
3討論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出現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壞死,該種疾病多由過勞、激動、暴飲暴食、受涼及便秘等因素導致,可導致心律失常、心衰及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發生,使得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目前介入治療成為治療該種疾病常用手術方式,除此之外,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促進疾病向良好方向發展,幫助患者提高預后效果,減少不良事件發生[3]。本次觀察組使用的優質護理,是一種針對圍術期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的有效護理干預,能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通過術前、術中及術后的全面護理,保證護理質量,使得護理工作更加專業化及規范化,使得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以提升[4],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心衰、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減少,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
由此可見,針對急性心肌梗塞行介入手術的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服務能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高莎莎. 心肌梗塞病人介入治療監護指標觀察及護理[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40):271-272.
[2]徐秀花. 急性心肌梗死心臟介入治療的護理配合分析[J]. 中外醫療, 2018, 37(27):166-168+174.
[3]葉麗宜, 宗衛華, 賴曉鳳, et al. 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塞介入術后功能及缺血性事件發生風險的影響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21):12-13.
[4]柏曉玲, 仲朝陽, 周詩維, et al. 國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護理文獻分析及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7, 33(9):71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