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優質護理對手術室臨床護理效果的影響。 方法 隨機選取本院2016年1—12月期間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122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1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手術室護理,給予試驗組患者優質護理。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不良情緒評分,并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結果 "試驗組試驗組護理質量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Plt;0.05)。 兩組干預前不良情緒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評分均得到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結論 優質護理在手術室中的應用效果較好,能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臨床價值較高。
關鍵詞:優質護理;手術室護理;應用效果
手術治療是醫院日常運行中重要的治療方式,其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且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手術治療屬于風險較高的治療方式,在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時必須要營造良好的手術室環境,確保患者的手術順利完按成[1]。同時,手術治療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在護理質量較差的情況下將很容易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因此在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時必須要給予其有效的護理措施,確保患者的手術順利完成,并讓患者的術后恢復得到保障 。基于此,該研究以本院2016年1—12月期間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隨機選取122例為對象,對優質護理對手術室臨床護理效果的影響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方便選取122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2例。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且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對照組男33例,女29例,年齡19~72歲,平均(45.6±87.24)歲,其中普外科手術29例,骨科手術15例,泌尿系手術12例,其它手術5例。試驗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18~75歲,平均(45.39±7.56)歲,其中普外科手術25例,骨科手術16例,泌尿系手術14例,其它手術6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所有患者均對手術方法知情且自愿接受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能在治療期間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完成手術。
排除標準:排除患者中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排除患者中的未成年人和80歲以上老人;排除患者中為惡性腫瘤手術的情況;排除患者中存在血液疾病的情況。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 手術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例進行詳細查閱,了解患者的各方面信息,并與主治醫師共同完成對患者的訪視,盡量多于患者進行面談以提升護患關系,緩解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同時,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存在焦慮、緊張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了解患者對手術存在的疑慮,并根據實際情況為其進行詳細的解答。
1.2.2 術中護理 手術當天應對患者進行方式,并根據手術安排準時將患者送入手術室。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應與其保持溝通交流,詢問其手術前的飲食和休息情況,并以溫和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避免患者產生緊張情緒。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的舒適度,并根據患者的意愿對手術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合理調節,讓患者感覺到舒適。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應維持良好的手術室環境,及時完成對手術器械和要藥品的準備,為患者講解麻醉的方式及配合方法,并協助麻醉醫師完成對患者的麻醉處理。為患者連接好各種監測設備,并在麻醉后讓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對于受壓部位應為其墊上棉墊以提升舒適性。手術開始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及時將異常情況反饋給主治醫師,并在必要時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1.2.3 術后護理 手術后應及時對手術用品進行清點,并在為患者縫合切口前準備好敷料,確保無用品殘留與患者切口之內后在配合醫生完成對患者的切口縫合處理。由于全麻患者在蘇醒過程中可能出現躁動的情況,因此需要對其肢體進行適當的束縛,避免其出現墜床的情況。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評分,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情緒進行評分,并調查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由醫生與患者共同完成,主要對健康教育、手術準備、病歷書寫和手術配合等四項進行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不良情緒評分主要是對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進行評分,分別采用SAS量表和SDS量表完成,分值越高代表不良情緒越嚴重。滿意度調查用自制量表完成,量表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按照分值的高低不同將其分為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60~89分),不滿意(lt;60分)。
1.4 統計方法
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的表現形式分別為[n(%)]和(x±s),組間差異的檢驗分別用χ2檢驗和t檢驗,Plt;0.05時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
試驗組試驗組護理質量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2.2 不良情緒評分
兩組干預前不良情緒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評分均得到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但試驗組干預后評分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3 討論
手術治療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其能夠直接改善患者的病理狀態,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 。但手術治療屬于有創治療,并且手術操作相對復雜,患者治療期間很容易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手術的效果不能達到預期 。因此,手術治療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良好的護理配合不僅能讓患者的手術順利完成,還能讓患者的心理狀態保持穩定,對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及術后恢復速度的提升均有很大幫助 。
優質護理是臨床上常見的護理模式,其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治療過程中可能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進行消除,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從而確保患者的治療順利完成 。對于手術治療患者,其治療方式相對復雜,且手術過程中容易因患者個人因素和醫護人員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手術效果受到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群仙,黃嵐.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于手術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5,29(6):531-532.
[2]王春暉.探討優質護理在手術室的臨床應用效果[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1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