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宮頸癌;下肢深靜脈血栓;圍手術期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因下肢靜脈血液不正常地凝結造成的,臨床表現以下肢腫脹、麻木、疼痛為主,是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后常見且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主要原因是:①由于術前、術中禁食,體液量不足,致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②麻醉后小腿靜脈叢壁處于松弛狀態,靜脈叢內瘀血,加之手術時制動,靜脈叢內血液較長時間的瘀滯,易形成血栓;③手術時間長、范圍廣、創傷大,如行子宮全切加雙側附件切除,尤其是宮頸癌患者行子宮、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創傷致組織大量破壞分解,引起血小板反應性增高,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質c及s減少,使血液形成高凝狀態;④陰式手術由于兩腿擺放位置不適腿架未支好,胭窩未放軟墊,均可使下肢靜脈受壓,發生靜脈壁損傷;⑤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者,血液黏稠度大,更易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據文獻報道[1],腹部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有27.8%。對宮頸癌手術后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可縮短住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患者生命安全,提高生存質量。因此,對圍手術期患者有意識地開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可以避免或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害和程度,盡早恢復健康。
1 一般護理
1.1 休息與體位
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嚴格制動,避免突然體位改變,嚴禁做有壓迫病變部位的輔助檢查,嚴禁做按摩、熱敷和理療等治療活動。在發病1-2周內血栓極易脫落導致肺栓塞的發生,故從發病開始,患者應進行為期2周的絕對臥床休息;為控制血流方向,降低下肢腫脹程度,防止血栓上行的發生,應采取床頭、床尾均抬高15°~20°體位。為防止升高靜脈壓和腹壓,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應告知患者穿著寬大舒適的衣服,盡量避免咳嗽打噴嚏等動作。腫脹和疼痛緩解后,患者方可下床活動,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逐漸增加活動量。
1.2飲食護理
為了預防便秘應指導病人多飲水,改善血液黏稠狀態,給予低鹽、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粗纖維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防止用力大便而引起血栓脫落。
1.3 皮膚護理
病人臥床休息,患肢制動,保持皮膚及床單位清潔,2h~4h翻身1次,嚴格交接皮膚,防止壓瘡的發生。切忌按摩、熱敷、理療,避免突然改變體位、穿緊身衣服、咳嗽、用力排便,防止靜脈壓、腹壓升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注意觀察皮膚顏色、溫度,測量患肢周徑,避免發生皮膚濕疹及皮膚壓傷。
1.4密切觀察病情
認真聽取病人的主訴,密切觀察患肢詢問病人有無腫脹、疼痛癥狀。如發現病人有咳嗽、咯血、胸悶、發紺、煩躁等癥狀,首先考慮發生肺栓塞,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搶救。
1.5用藥護理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和口服抗凝劑華法林及腸溶阿司匹林。期間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皮膚黏膜、牙齦的自發性出血。觀察大小便的顏色、傷口有無滲血,注意注射部位有無淤血、血腫、穿刺部位出血等,定期檢查凝血時間。觀察病人意識、瞳孔情況以及有無頭痛、嘔吐、血壓升高等顱內出血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2.預防:
①做好術前健康教育:對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患者,在進行術前宣教時,就讓患者了解此病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以便術后積極做好自我防護。術中術后慎用止血藥物,補充液體量,減輕血液黏稠度;②術后早期活動:術后應早期采取主動或被動運動,促進下肢靜脈血流通暢;③減少對下肢血管的刺激和破壞:盡量避免下肢輸液,禁止應用靜脈留置針或輸入高滲液體及刺激性藥物,避免在同一靜脈反復多次穿刺,防止靜脈內膜損傷;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④嚴格觀察病情變化:術后護士要勤巡視病房,詢問患者,密切觀察患者下肢的顏色,按壓局部,感覺其緊張度及溫度,以便早期發現病情,及早采取治療措施;⑤飲食護理:給予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避免大便干燥、秘結;⑥藥物預防:對血液黏稠度高的患者,術后可采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藥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
3.討論
婦科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高危群體[2]。為減少此并發癥的發生,在手術操作時動作應輕柔,盡量減少對組織的損傷和血管的刺激;術中、術后保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下肢和下床活動,積極采取預防措施,以減少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強.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防治[J].實用外科雜志,2001,21(5):263-266.
[2]馬明娜,茹淑玲,彭戰捷,等.預防婦科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研究現狀[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