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后母體的身體系統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從醫學角度上看是屬正常生理范疇的,但手術屬于有創性操作,會對母體的子宮造成較大的創面,再加上這個階段的乳腺異常分泌,極易發生感染和其他不良情況。所以,為了保障準媽媽和寶寶的身體健康,做好分娩后的護理與保健,實施相應的保健指導,發現異常及時進行處理,是十分必要的。
準媽媽在分娩時出血多,容易出現腰酸、腹痛等情況,這些情況非常消耗準媽媽的體力,再加上氣血、筋骨都較為虛弱,很容易遭受風寒的侵襲,需要長時間的調養,故產后必須通過“坐月子”來恢復自己的身體。我們平常所說的坐月子其實就是指在特定的這一期間進行適量的運動和休養、適當的食補與食療,以此促使子宮恢復如初,且氣血經過調養也可以恢復,甚至恢復的比以前好,將不好的身體素質在這期間慢慢改變過來。但是產后護理是一門較難的學問,不能隨意對待,因此對產后可能存在的影響準媽媽身體的護理細節,我們在這里為大家詳細介紹,從而幫助準媽媽安全、愉悅地度過“坐月子”這一階段。
1.子宮按摩
子宮按摩可促進子宮復原和惡露的有效排出,同時對防治因子宮收縮不佳而引發的產后出血具有抑制作用。具體護理方法:首先找出準確的子宮為位置。若是分娩方式為正常分娩的準媽媽,可輕松在其肚臍下碰到一個硬塊,這就是子宮的位置。如果子宮開始變軟,此時應用手掌稍加力量在子宮位置上呈環狀按摩,若子宮硬起,則代表收縮良好;若子宮收縮發生劇烈疼痛,應停止按摩,并取俯臥姿勢,以此減輕疼痛;如果疼痛還是不舒服,嚴重影響者準媽媽的休息及睡眠,要及時通知護理人員。
2.惡露的觀察
惡露通常是在產后24h~48h排出,量較多、顏色呈紅色,后期顏色變淡,量少,直至10天后顏色呈淡黃色,于4~6周基本消失;如果惡露伴有大血塊、惡臭亦或是鮮血滲出等不良現象,需馬上通知醫護人員。
3.大小便
限于分娩后會陰疼痛以及膀胱和尿道發生壓迫,產后極有可能會有上小便或者是上不干凈的感覺。護理人員應指導準媽媽應在產后2小時上小便,要是小便不通暢,通知護理人員給予協助;大便。分娩后腹壓消失,且飲食中纖維素缺失,加之長期的臥床都可致使腸蠕動減弱、排空時間增加。此外,會陰切口的疼痛迫使準媽媽反感排便,而產褥期汗出的多,均易于導致便秘。
4.母乳喂養
母乳是新生兒的必需品,母乳中含有的多種營養物質是促進新生兒體內消化與吸收的最佳物質,所以,建議在產后6個月開始對寶寶進行純母乳喂養。首次母乳喂養來奶需要一個過程,準媽媽要耐心等待;護理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責任心,多給準媽媽鼓勵,并向其宣講盡早母乳喂養的常見問題,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從而減輕其心理壓力。另外,準媽媽可以根據書籍或者是網絡了解相關知識,便于自我暗示,調整情緒,實現母乳喂養的良好效果,進一步達到媽媽和寶寶雙重受益的效果。
5.產后活動
準媽媽首次下床,有可能會因瞬間低頭性低血壓、貧血而頭暈,所以家屬與護理人員在首次下床時應協助和陪伴。指導下床動作需緩慢,先坐于床邊,沒有頭暈的感覺再下床。
6.心理護理
準媽媽大部分是第一次生寶寶,沒有過多的經驗,且對于怎樣護理寶寶一頭霧水,不知從而入手,逐漸產生自己沒用的想法,比如喂奶的方式和手法、換尿片等,基于此,家人和護理人員應適當給予心理安慰和疏導,并適時幫助,以此緩解其緊張的情緒,還會讓其感到溫馨和關愛,確保情緒穩定,從而保證了睡眠質量,防止在產后出現抑郁。
總而言之,產后心理調節是對準媽媽必須進行的護理工作。情緒的多變會直接影響準媽媽產后的身體康復,也會影響與新生兒的正常交流,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產后準媽媽的情緒對其自身身體恢復的質量,以及寶寶后期成長尤其是性格養成發揮著重要作用。
7.自我松弛術
我國醫學歷史悠久,在長期的實踐中存有并長期存在著舊觀念,而這些傳統的觀念造就了產科的糟粕。對于準媽媽來說,必須運用理性思維打破傳統的觀念,轉變產前產后精神不佳和青春已逝的心理,以良好心理狀態面對產后生活。保持美化生活、梳妝打扮,青春永駐的健康心態。一部分的準媽媽在分娩期間和分娩后會因緊張心理產生焦慮感。而自我松弛術是專門為準媽媽產后焦慮推出的的護理方法。先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取舒適的坐姿。隨后輕輕閉上眼睛,全身心注意自己的呼吸,慢慢并深沉呼吸。這時周邊十分平靜,準媽媽可清楚的意識到自己身體沿腳-腳踝-膝蓋-臀部的順序開始松弛,然后再經上腹部到胃、手臂、前額松弛,循序漸進的感覺全身松弛。在這一過程中,準媽媽會感覺自己的呼吸越來越深、越來越慢,想象陽光照射在自己身上,從上到下沒有任何遺漏的位置,每一個部位都感到很溫暖,就像一股暖流流經身體各處,此刻的心情非常寧靜、恬淡。
自我松弛術,就是一種將肌肉松弛與心理暗示有機結合的過程,常常被用于神經系統的調節,與氣功的臨界情況幾乎相似。但自我松弛訓練沒有副作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也不需要器材,只需要自己找個安靜的地方練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