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飲水計劃、間歇導尿在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治療中的作用。方法 對本科收治的一例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病例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該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經藥物、中頻、電針、運動療法等治療,結合針對性的飲水計劃、間歇導尿等康復護理。結論 加強飲水計劃及間歇導尿的康復護理,是降低并發癥發生,促進膀胱功能恢復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護理
前言:正常膀胱依靠神經反射進行儲尿和排尿活動,其中交感神經來自第11、12胸節和第1、2腰節,經盆叢隨血管分布至膀胱壁,使膀胱平滑肌松弛,尿道內括約肌收縮而儲尿。副交感神經為來 自脊髓第2~4骶節的盆內臟神經,支配膀胱逼尿肌,抑制尿道括約肌,是與排尿有關的主要神經。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交通事故及工程作業導致的脊髓損傷不斷增加,由脊髓損傷而引起的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患者也呈增加趨勢。神經源性膀胱是指神經系統病變導致尿道或膀胱功能障礙,即儲尿和排尿功能障礙,進而導致一系列下尿路癥狀和并發癥的疾病總稱。飲水計劃配合間歇導尿可使膀胱肌肉進行周期性的擴張和排空,促進反射性膀胱的形成,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盡早重返社會。
【病史匯報】
患者,男性,55歲,因“雙下肢活動不利3月余,要求康復”收住,入院診斷:1.胸椎骨折、2.腰椎骨折、3.脊髓損傷。患者于3月余前勞動不慎被重物壓傷,當時出現持續性腰痛,雙下肢不能活動,感覺消失,伴頭昏,頸部、胸部、腹部多處疼痛,急送至本院急診搶救,查CT示“右側第11、12肋骨骨折,第12胸椎及附件骨折伴相應平面椎管狹窄,腰1-4椎體多發橫突骨折。在全麻下行“胸12爆裂骨折切復椎管減壓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為求進一步康復治療收住入我科,入院時患者神志清,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0mm,光反應靈敏,兩側額紋、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雙下肢肌力Ⅰ級,肌張力減低,雙上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為。肋緣以下(約T9水平)皮膚感覺消失,雙側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減退,雙足背略浮腫,余肢體無明顯浮腫。大便失禁,尿潴留,情緒煩躁,經護胃、助消化、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堿化尿液、電針、中頻、Grede手壓法、盆底肌訓練、飲水計劃、間歇導尿等對癥支持治療。
【護理評估】
護理期間由身體評估、交談、觀察及查閱病歷等方式收集資料,以Gorden 11項健康功能評估內容如下: 十一種戈登形態 (一)對健康的認知及處理型態 " 個案無不良生活習慣,自發病以來一直在醫院治療。 (二)營養代謝型態 個案臥床,平時患者一日三餐,葷素搭配,很少吃水果,飲水量一天約2000mL。 (三)排泄型態:入院時大便失禁、尿潴留。 "(四)運動及活動型態:個案平時生活部依賴,每日休閑時間以臥床休息為主。 (五)睡眠型態:個案住院前一般晚上9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睡眠品質佳。住院期間因舒適的改變,發熱,焦慮緊張引起睡眠不佳,經過舒適護理,睡眠有明顯改善。 (六)認知感受型態:個案意識清楚,雙下肢運動障礙及肋緣以下(約T9水平)皮膚感覺消失。 (七)自我感受及自我概念型態:個案對自已生活感到一般,夫妻兩務農在家。 (八)角色關系型態:個案有1個孩子,住院期間主要由其妻子照顧,住院期間時有親友來往,與病友關系融洽。 (九)性與生殖型態:個案24歲結婚,育有1兒,夫妻關系一般。 (十)應對及壓力感受型態:個案平時遇到困難,會焦慮自悲。 (十一)價值及信仰型態:個案無宗教信仰。
【護理問題及措施】
一.排尿型態改變:與脊髓損引起的神經源性膀胱有關。
1.由于患者對飲水計劃、間歇導尿缺乏了解,且脊髓損傷患者易伴有心理障礙,因此護士要給予心理疏導,解釋間歇導尿的目的及意義并請間歇導尿成功的患者現身說法,消除患者的顧慮及恐懼,鼓勵患者面對疾病的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2.制定飲水計劃 "進行間歇導尿的病人,必須做到合理飲水。既要滿足生理需要,又要符合規律排尿的要求,每日液體攝入量控制在2000ml左右。 3.導尿計劃 "根據測定的殘余尿量制定間歇導尿的次數及時間。 4.膀胱功能訓練: 4.1 Grede手壓法:當膀胱充盈到達臍上兩橫指時即可輕柔按摩膀胱區,同時囑患者增加腹壓,促進尿液排出。
4.2 Valsalva屏氣法:患者取坐位,用力將腹壓傳到膀胱和骨盆底部,屈曲下肢大關節,使大腿貼近腹部,增加腹壓,指導患者自已加腹壓排尿。
4.3盆底肌訓練:患者平臥,在不收縮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況下,收縮會陰部肌肉,每次收縮維持在10s左右,然后放松,連續15-20min。 5.督促患者及家屬嚴格按飲水計劃及間歇導尿的注意事項詳細做好每天的飲水日志。
二.軀體移動障礙:與雙下肢肌力Ⅰ級有關
1、健康教育說明皮膚破損的誘發因素及預防其發生的重要意義。 2、加強預防、去除誘因 2.1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無渣屑。 2.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大小便污染后要隨時更換,防止汗、尿、糞浸漬。 2.3避免局部長期受壓:2小時翻身一次。予三角墊,腳圈的使用,有條件可使用翻身床或氣墊床。 2.4防止摩擦力和剪切力損傷皮膚:患者平臥時如需抬高床頭時,一般應高于30度,如需半臥位,應在足底部放一堅實木墊(用毛巾包裹),并屈髖30度,膝下墊軟枕,防止身體下滑而摩擦皮膚。為患者更換床單和內衣時一定要抬高患者軀體避免拖、拉、拽等動作。 2.5定時觀察受壓處部位。 三.焦慮:與不能正常排便排尿有關
總結:
飲水計劃配合間歇導尿可使膀胱肌肉進行周期性的擴張和排空,促進反射性膀胱的形成。間歇導尿明顯減少殘余尿量,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發生[1],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使膀胱維持近似正常的狀態,從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龍良春.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復護理[A].瀘州醫學院學報.2015.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