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進入兒科的患兒年齡較小,不懂得準確表達自己的親身感受,導致護理工作中存在著大量困難,不利于溝通的順利開展,同時患兒家屬大多也會出現不良情緒,進一步影響著患兒疾病的治療效果。所以要求兒科護理人員必須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防止出現大量護患矛盾,創建穩定和諧的護患關系,筆者自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來我院治療的患兒中任意抽取84人進行研究,主要過程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自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來我院治療的患兒中任意抽取84人進行研究,并分為二個小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為42人,對比二個小組患兒的基本情況不存在明顯差異,表明此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語言溝通方式,觀察組同時應用傳統語言溝通方式與肢體語言溝通方式。
進行肢體語言溝通的主要內容有:護理部結合我院兒科護理工作的開展情況,制訂語言溝通技巧的內容與方法:第一,護理工作中要時刻保持適度的微笑,有利于創建安全穩定的護理氛圍,保證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第二,查房過程中要兼顧各種情況,對每一位患兒精心護理,促使患兒與家屬意識到護理人員對患兒的關注,利用肢體語言展現護理人員的關愛之情。第三,做到認真詳細地觀察,如認真觀察液體輸入數量與輸入速度,保證輸液部位處于良好的光線下,使患兒及家屬感受到護理人員對本職工作的責任心,從而達到穩定情緒的效果。第四,護理工作要進一步細化,如護理工作中時常撫摸小兒的額頭,了解小兒的體溫變化情況,利用專業撫摸技術合理使用撫觸可以幫助患兒加快康復速度,同時有利于創建安全穩定的護患關系,加強與患兒情感間的交流。如幫助患兒換藥時,可輕輕撫摸其額頭,創造溫暖平靜的氛圍,提高患兒的安全感,消除其不良心理。同時利用撫摸還可以幫助患兒盡快入睡,提高休息質量,利用腹部撫摸可以促進患兒消化系統蠕動,加快食物吸收與排出,這種肢體交流方式可以使患兒及家屬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認真與細心。第五,鼓勵患兒,如針對需要做腰穿的患兒,大多患兒家屬擔心孩子不能承受手術帶來的疼痛,因此表現為過度緊張與焦慮,護理人員可以利用握一下患兒的小手,給予患兒鼓勵的眼神等,這種表現必然會對患兒形成一定的鼓勵。第六,身體姿勢。身體姿式代表著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可以展現一個人的自我感受,主要內容有手勢與其他身體姿勢。所以護理人員在與患兒及家屬交流時要時刻注意自身姿態,在交談過程中要落落大方、舉止適度,不得出現不合理的動作。第七,眼神與目光。眼睛可以形象傳達一個人的思想與情緒。在突發疾病的情況下,大多住院的患兒與家屬不了解疾病,存在著嚴重的焦慮心情,心理處于劇烈波動狀態,此時護理人員接診時要表現主動,利用安祥平靜的眼光與患兒交流,鼓勵患兒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并對患兒的病情表現出同情與理解,促使患兒與家屬對護理人員產生依賴之情,可以幫助患兒進入平穩狀態。
2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工作后,觀察組患兒及家屬認可護理工作的人數較多,對照組患兒及家屬認可護理工作的人數較少,進一步表明在兒科護理工作中引入肢體語言溝通方法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3討論
由于兒科護理工作面對的主體較為特殊,導致護理工作存在著大量困難,為了創建平等和諧的護患關系,在實際臨床治療中應該主動研究新型護理方法。有專家提出,在兒科護理工作中一味強調語言溝通不能得到患兒及家屬的認可,因此對醫護人員的操作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
肢體語言指的是在溝通過程中利用身體動作、手勢、眼神、面部表情、輔助語言等傳達自己的思想、想法、情感、認識、理解等各種內容。雖然肢體語言不含有語言因素,但本身具有易于感覺、真實存在、隨和等各種優點,應用肢體語言可以與語言溝通相輔相成,更加精準地表達信息。兒科病房不同于普通病房,進入兒科病房的患兒年齡較小,不易準確表達自身感受,而且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還不會準確使用語言,此時護理人員使用語言與其溝通存在一定的障礙,有數據顯示,在兒科病房護理工作中肢體語言溝通占總溝通數量的一半以上。專家提出,如果在護理工作中面帶微笑,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現緊張情緒,感受到護理人員的和藹可親,認可護理人員的操作,不知不覺間會拉近與病人的距離。李滿華在研究肢體語言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時,對開展眼科手術的84名患兒肢體語言護理進行了分析,發現利用適度的撫摸可以防止患兒手術前出現過度緊張與恐懼情緒,能夠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與上述研究成果相似,觀察組患兒在同時應用傳統語言溝通與肢體語言溝通的前提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認可護理工作的人數較多,出現與醫護人員操作相抵觸行為的現象較少,而對照組患兒及家屬認可護理工作的人數較少,出現與醫護人員操作相抵觸行為的現象較多,二個小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
研究表明,在兒科護理工作中引入肢體語言溝通方法可以保證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觀察組收到了較好的護理效果,對照組達不到觀察組水平。由于護理效果較好因引得到了患兒及家屬的高度認可,觀察組護理效果要高于對照組。
在兒科護理工作中引入肢體語言溝通方式可以促使患兒與家屬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對醫護人員形成一定的情感依賴,筆者認為可以在較大范圍內推廣。
作者簡介:黃娟(1981-),女,四川資陽人,漢族,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