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臨床護理中的實際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神經內科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80例,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對照組病患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病患給予臨床護理,記錄兩組病患數據,分析對比兩組病患的滿意度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驗結果得出采用臨床護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護理有明顯的效果,不僅降低了病患者并發癥發病率,還提高了病患者的滿意度及依從性,緩解病患抑郁的情緒。
關鍵詞:臨床護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臨床護理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成為“一過性腦缺血發作”,該病多發于50-7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對于女性,起病比較突然,病程比較短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動脈硬化基礎上,由于某種原因是顱內小動脈管腔縮小,血流量減少,從而引起局限性腦組織,視網膜功能障礙。。現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增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人數也隨之增加,病發率顯著提升,在冬季氣溫較低血液粘稠度增加或者血流緩慢,發病率也會上升[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癥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因此護理將是提高病患者治療效果的重點因素,本次實驗得出臨床護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護理有著顯著的效果,本次研究目的在于進一步證實臨床護理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80例,分成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42-75歲,平均(62.5±8.9)歲;觀察組男13例,女27例,年齡41-77歲,平均(62.4±8.7)歲,實驗均在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兩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一、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護理人員要求患者戒煙戒酒,對于患者的飲食要進行嚴格的控制,要求患者所食用的食物要多含纖維素,多吃蔬菜水果,對于過于油膩,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要少食。主要為患者選擇睡眠環境,環境要做到干凈舒適和安靜,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對于用藥劑量和藥物使用時間要對于患者進行叮囑,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按時用藥習慣。
二、觀察組在采用臨床護理,具體內容包括:一、臨床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要主要與患者進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知識的宣講,具體包括病因、并發癥、日常注意事項等,讓患者認識到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疾病的斗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提高患者自身的治療依從性。二、臨床心理護理"" 加強對病患的內心溝通交流,醫護人員應正確指導病患,并多與病患多溝通,給予家人的溫暖,使病患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三、臨床康復指導" 指導病患適當的做一些鍛煉,鼓勵病患自己下床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務,從起床患肢平衡站立行走訓練指導,不斷增加活動范圍和次數,最后幫助患者進行上下樓梯訓練,讓肢體得到運動,有利于功能的恢復[2]。四、臨床飲食護理" 建議病患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糙米、全谷類及豆類,可幫助排便、預防便秘、穩定血糖及降低血膽固醇。選用植物性優質,多采用水煮、清蒸、涼拌、燒、烤、鹵、燉等方式烹調;禁食肥肉、內臟、魚卵、奶油等膽固醇高的食物;可以多選擇脂肪含量較少的魚肉、去皮雞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個,奶類及其制品、五谷根莖類、肉魚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宜多樣攝取,才能充分的獲得各種營養。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數據如下:(1)對2組病患的滿意度及護理效果評比。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整理后的兩組患者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2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通過2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發現,觀察組非常滿意為60%(24/40),滿意為37.5%(15/40),不滿意為2.5%(1/40),總滿意度為97.5%(39/40);相對于對照組非常滿意為42.5%(17/40),滿意為37.5%(15/40),不滿意為20%(8/40),總滿意度為80%(32/40),2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2.2 2組患者護理的效果對比
通過2組病患者數據記錄:觀察組總數40例,顯著效果34例(85%),一般有效5例(12.5%),無任何效果1例(2.5%),總有效率39例(97.5%);對照組總數40例,顯著效果23例(57.5%),一般有效8例(20%),無任何效果9例(22.5%),總有效率31(77.5%),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疾病在我國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具有發病率高,高復發率的特點。一旦發生,治療稍松懈效果就會不佳,因此我院采用了臨床護理方法,并減少復發風險,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從以上探討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進行臨床護理方法的病人,依從性變高配合度更好,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生活質量,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我院對于收治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進行了臨床護理,通過對于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得到了糾正,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臨床護理效果顯著,與常規護理方法相比優勢明顯。
隨著社會飛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逐漸提高,人們對醫療方面要求也對應提升,臨床護理方法干預能夠更有效益的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及依從性,使病人有更為舒適的治療體驗,是值得推廣的護理方法[3]。
參考文獻:
[1]王冠,鄭姣琳.前瞻性護理干預在高血壓腦出血偏癱病人早期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2):223-225.
[2]林少云,毛淑云,李惠儀.延續性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出院后生活能力和心理、社會適應狀況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5):188-190,193.
[3]姜麗萍,甄一霞.強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壓患者社區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3(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