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預防壓瘡護理的效果研究。方法:選取就診于我院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06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53例)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53例)采用預防壓瘡護理,實驗結束后根據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及滿意度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率(95%(38/4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總滿意率(55%(22/40));觀察組患者的壓瘡率(3.77%(2/5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壓瘡率(33.96%(18/53)),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預防壓瘡護理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具有較佳的護理效果,不僅能降低患者的壓瘡率,還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康復,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少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是值得推廣的護理方法。
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預防壓瘡護理;護理效果
當人體受到外力作用,導致大腿根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此時人們可能出現了股骨粗隆間部位的骨折。由于股骨粗隆部位的特殊性,臨床確診股骨粗隆間骨折后,一般首選保守治療,即對患側肢體嚴格制動,臥床休息,時間約為一個半月左右;但是保守治療期間出現骨折錯位情況,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且術后需要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無論術后或是術前,患者都需臥床靜養,患者長期臥床期間,由于護理不當,便產生了壓瘡。壓瘡是指皮膚和/或皮下組織的局限性損傷,通常發生在骨隆突處,一般由壓力或壓力聯合剪切力所致。定義明確了壓瘡的好發部位,即“骨隆突處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有助于臨床護士對壓瘡好發部位進行重點預防和觀察[1]。本次研究,進一步探討預防壓瘡護理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的壓瘡發生情況及滿意度情況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106例。本次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如下:觀察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齡分布57~9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9±5.3)歲,病程(3.4±1.4)年,其中T1期20例,T2期20例,T3期13例;對照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齡分布58~9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1±5.4)歲,病程(3.5±1.1)年,其中T1期19例,T2期20例,T3期14例。此實驗均在所有病患知情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無統計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護理方法
(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護理內容:根據醫師叮囑給予病人藥物;根據病患的情況進行各類檢查,記錄相關數據進行評分[2]。
(2) 觀察組" 對觀察組病人采用預防壓瘡護理,護理內容為: 1、對壓瘡的預防:一、防止局部皮膚長期受壓
1、鼓勵和協助臥床病人經常更換臥位,每2個小時翻身1次,必要時30分鐘翻身1次。
2、減輕骨隆突處的壓力和支持身體空隙處,可用氣墊、海綿墊、泡沫敷料等。
3、對于使用夾板、石膏、牽引固定的病人,應加強觀察局部皮膚的變化。
二、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1、采用坐位、半坐臥位時,防止身體下滑。
2、病人翻身或更換床單時。避免拖、拉、拽、推等動作[2]。
3、在受壓部位使用薄膜敷料、水膠類敷料、泡沫敷料均可以減小臥床患者皮膚承受的剪切力,從而預防壓瘡。
4、正確使用便盆.
三、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和干燥
1、保持床單、被服的清潔,皮膚清潔干燥。
2、不可讓病人直接臥于橡膠單或塑料布上。
四、改善全身營養狀況,保證充足的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飲食。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數據如下:對2組患者的滿意度記錄評比。
2.結果
2.1" 組病患者滿意度、壓瘡并發癥率對比
通過2組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具體如下:觀察組總數53例,總滿意率為96.22%,發生并發癥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77%;反觀對照組總數53例,總滿意率為30(56.60%),并發癥發生率為18(33.96%),由此得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壓瘡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綜上所述,預防壓瘡護理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患者家屬的負面情緒,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幫助患者預防術后壓瘡的發生。不僅能讓患者獲得更好的恢復效果,而且對患者的復原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對治療效果及預后方面的要求也同時提高,預防壓瘡護理能夠促進患者基礎疾病的恢復,并減少壓瘡的發生,此次通過研究分析,我們可從記錄的數據上明顯的看到,觀察組病患的滿意度較高,并且護理效果最為明顯,壓瘡并發癥也低于對照組,是值得我們的推廣的護理路徑。
參考文獻:
[1]蔣琪霞.壓瘡命名、定義和分期的更新對臨床的指導意義[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9):1111-1113.
[2]何瓊芳,周序玲,邱宇輝等.老年股骨頸股骨折患者循證護理對預防壓瘡的作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6,11(29):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