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在中風患者恢復期進行中醫護理,并分析其恢復效果。方法:采取到我院治療的18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90例,采取常規恢復期護理;觀察組90例,在此基礎上,采取中醫康復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經康復護理后的角色、軀體、情緒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中風患者恢復期進行中醫護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身體機能恢復,幫助其盡快回歸社會。
關鍵詞:中醫護理;中風;恢復期
中醫“中風”病即腦卒中,具有高致殘、致死、復發率等特點,在存活患者中,常會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嚴重障礙,發生率約為76.7%,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在中風恢復期患者康復中,中醫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具有中醫理論依托,且安全、無毒副作用,已被列為中醫護理重點專科。本文將在中風患者恢復期進行中醫護理,并分析其恢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到我院治療的18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年6月-2019年5月。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90例,女性48例,女性42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55.95±6.98)歲。對照組90例,女性49例,女性41例,年齡49~74歲,平均年齡(56.06±7.01)歲。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恢復期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取中醫康復護理,具體方法:(1)舒筋活絡浴袋洗浴:指導患者使用預先配好的中藥液進行熏蒸、患位浸泡,對行動不便的患者,應使用藥液浸泡毛巾,敷于患處,確保溫度適中,1次/d;(2)針灸護理: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取穴,以頭穴為主要穴位,配穴根據患者情況選取,采取毫針刺法,每次30min,1次/d;(3)推拿按摩:對四肢活動障礙的患者,選取適當的穴位進行推拿按摩,例如合谷、曲池、肩井、承扶、足三里等,應采取漸進手法,先慢后快,先輕后重;(4)情感護理: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恐懼等情緒,詳細講解康復方法及作用,引導患者積極配合;盡量找到患者不良情緒的誘因,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排除心理防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康復知識、訓練方法宣教,使其主動、有意識的參與到康復護理中;(5)飲食護理:對患者進行膳食調理,以益氣補血食物為主,增加膳食中蛋白、纖維含量,以低鹽、清淡的食物為主,原則為因人而異,少食多餐,促進患者康復。
1.3評價標準
使用SF-36 生活質量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角色、軀體、情緒及社會功能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例如角色、軀體評分等均使用( )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經康復護理后的角色、軀體、情緒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中醫護理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對中風恢復期患者應用中醫護理特色技術可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中風患者往往發病急驟,且恢復期漫長,患者多存在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中醫認為,惱怒傷肝,憂思傷脾,因此,應給予患者情志護理,觀察患者情志變化,采取情志相勝法、移情療法、發泄解郁法等幫助患者穩定心神,重新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1]。
同時,中風主要發病人群為中老年人,該類人群多陰虛陽亢、痰熱內盛、肺腑功能衰退。中醫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應對患者采取飲食療法,靈活、協調配食,根據患者病情辨證用餐[2]。例如,肝陽上亢者應忌辛辣、肥甘厚味,痰多者忌魚腥。此外,指導患者進行中藥藥浴,可活血行氣、溫經通絡、祛瘀消腫;給予針灸護理,活血化瘀、調和陰陽、扶正祛邪;進行推拿按摩,消除痙攣,促進血液循環。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康復護理后的角色、軀體、情緒及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顯示了中醫護理對改善患者預后的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在中風患者恢復期進行中醫護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身體機能恢復,幫助其盡快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郭紅娜.中醫護理在促進中風偏癱患者康復中的臨床護理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09):127.
[2]林燕群,杜敏,楊麗妃,等.中醫護理方案干預在促進中風后便秘患者排便功能恢復中的作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