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就醫時,醫生簡單了解病情之后,都會讓患者檢查一下血常規,但是對于為什么需要檢查血常規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有時還會對血常規產生檢查誤解,認為完全沒有檢查的必要。那么血常規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血常規能說明什么問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為什么要檢查血常規?
人體血液分為靜脈血與動脈血,流經全身各個組織器官,每天都在不停循環中。血液中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中包含纖維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等血漿蛋白以及脂蛋白等各種營養成分,同時包含氧、無機鹽、酶、激素、抗體、細胞代謝產物等物質,而血細胞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在血常規檢查中,檢查項目包括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以及血小板,檢查結果均具有臨床診斷參考價值,即當血常規檢查中發生以上指標偏離正常范圍時,說明了患者身體已經出現了相應的疾病;同時血常規是在治療期間調整用藥劑量、評價治療效果、評價預后等常用觀察指標。
二、血常規檢查能說明什么問題?
血常規檢查中,可通過不同指標判斷患者身體狀況,作為最基礎的診斷依據。
(一)紅細胞計數(RBC):指的是單位體積血液中紅細胞個數,當發生病理性紅細胞數量增多時,多見于慢性肺心病、肺氣腫、出汗過多、嘔吐頻繁、高原病、腫瘤等病癥;當發生病理性減少時可能發生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急性大出血、鐵缺乏、維生素B12缺乏等癥狀。
(二)血紅蛋白(Hb):血紅蛋白在血液中起到運送營養物質的功能,可向組織器官輸送二氧化碳、氧氣,是紅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含量的增多或減少說明的病癥與紅細胞計數結果相同,但與紅細胞計數結果不同的時,血紅蛋白可以更好的反應機體貧血程度。
(三)血細胞比容(HCT):指靜脈血液經抗凝處理后在一定條件下離心分層所得,能夠檢測出紅細胞占全血的比值。若值升高證實患者可能發生腹瀉、脫水、連續嘔吐、大面積燒傷等癥狀;若值降低,多見于貧血或因大出血后補液者。
(四)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在血液中起到凝固作用,當機體受到損傷時,血小板會在創面表面大量聚集形成血痂,減少出血量,促進創面愈合。當發生血小板計數升高時,患者可能出現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惡性腫瘤早期以及急性大出血和溶血后急性感染等病癥;若血小板計數值偏低,說明患者可能發生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五)白細胞計數:白細胞是無色、球形血細胞,是人體保家衛國的“戰士”,當發生疾病侵襲后,白細胞可變形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部位,將其吞噬、消滅。因此當白細胞含量過高,證實可能出現了炎癥反應。生理性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能在進食后、妊娠期、劇烈運動后、新生兒等人群;病理性白細胞計數值升高證實患者發生急性出血、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癥等病癥;若病理性白細胞計數值減少,可能因放療、化療治療引起,或者出現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等。
(六)白細胞分類計數(DC):指不同類型的白細胞計數及占比情況。
1、單核細胞:當發生傳染病、單核白血病、活動期結核病、瘧疾等均會引發單核細胞增多。
2、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主要起到吞噬作用的即為中性粒細胞,因此當發生急性出血、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癥等病癥時,中性粒細胞含量上升,放療、化療治療引起,或者出現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等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含量下降。
3、嗜堿性粒細胞: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中毒、創傷、過敏性疾病、惡性腫瘤均會引發嗜堿性粒細胞含量上升,而過敏性休克、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用過量可引發嗜堿性粒細胞含量下降。
4、嗜酸性粒細胞:過敏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肺癌、鼻咽癌、宮頸癌、皮膚病、寄生蟲病均可引發嗜酸性粒細胞含量下降;嚴重燒傷、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長期使用、重大手術后、傷寒以及副傷寒等均會引發嗜酸性粒細胞含量下降。
5、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含量的上升多見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結核病、瘧疾、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某些病毒感染;淋巴細胞含量的下降多見于細胞免疫缺陷病、傳染病急性期、放射病、接觸放射線、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等。
三、總結
通過以上總結來看,就診時血常規的檢查非常關鍵,可以通過檢查抽血化驗初步判斷疾病類型,并以此作為臨床診斷治療依據,同時因檢查費用較低,可降低就診時經濟壓力,對患者及醫生而言,血常規檢查是非常重要的檢查項目。
作者簡介:李潔平,女,藏族,1981年3月生,單位是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人民醫院,大學本科學歷,主管檢驗師、臨床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