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纖維瘤患者手術中不同切口的臨床療效。方法:對照組行常規放射狀切口進行手術,觀察組與術中采取乳暈弧形切口。結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4.76%,對照組19.05%(P<0.05);觀察組對于手術效果滿意度評分為(091.26±3.07)分,對照組為(82.01±2.15)分,P<0.05。結論:在乳腺纖維瘤患者中行乳暈弧形切口具有美觀性高和并發癥率低等優勢,且患者的接受度更高。
關鍵詞:乳腺纖維瘤;手術切口;并發癥;效果
乳腺纖維瘤為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類良性腫瘤疾病,好發于青年女性群體,也屬于乳腺小葉當中的纖維組織以及腺上皮兩者混合性瘤,該疾病主要采取手術方案治療,常規放射切口方案雖可取得顯著療效,然而術后切口顯著、瘢痕明顯,對于女性術后的美觀度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其臨床應用受到影響。經乳暈行弧形切口是近年來乳腺纖維瘤患者的新型手術方案[1]。本文重點分析乳腺纖維瘤患者手術中不同切口方案的臨床效果。
1資料及方法
1.1常規資料
抽取院內自2017年1月起,到2018年11月止診治的84例乳腺纖維瘤病人,以數字法隨機分組。觀察組:42例,年齡區間處于23~46歲,均值(34.2±1.1)歲,發病情況,單側者25例,雙側者17例,腫瘤直徑0.4~4.1cm,均值(2.0±0.3)cm。對照組:42例,年齡區間處于22~45歲,均值(33.8±1.4)歲,發病情況,單側者26例,雙側者16例,腫瘤直徑0.3~4.3cm,均值(2.1±0.2)cm。。兩組線性資料比較,P均>0.05。
1.2方法
兩組均于術前行B超和血常規等術前檢查予以確診,術中常規局麻,對照組行常規放射狀切口進行手術,操作方案如下:術中保持仰臥位,于腫瘤處做弧形或放射狀切口,充分顯露其腫塊,保持垂直對其腫瘤和周邊組織進行切除,完成后常規止血、縫合。觀察組與術中采取乳暈弧形切口,術中需在頭部放置海綿頭圈,并結合其乳腺腫瘤位置對健側肩胛進行適當墊高,便于手術開展,明確其腫瘤位置,于乳腺邊緣區域做一弧形切口,結合腫瘤位置和大小等盡可能縮短切口長度,術中局部浸潤麻醉,對其乳暈表層皮膚直到乳腺組織表面進行切開,再利用止血鉗對于患者的乳腺皮下組織實施鉗夾并牽引,緩慢剝離其乳腺組織并進行切除,在切口縫合時確保邊緣兩側對齊,同時采取間斷縫合,再以絲線于皮內行連續縫合。
1.3評估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后的并發癥情況,主要包括乳暈血腫、切口感染以及乳暈感覺異常等;以問卷法對兩組關于手術效果的滿意度予以調查和評估,0~100分,主要內容涵蓋了患者對于術后美觀度、功能性、療效等層面,分值與滿意度成正比。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的相關數據均以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和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通過( )描述,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之間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并發癥率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4.76%,對照組19.05%(P<0.05)。
2.2患者的手術效果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對于手術效果滿意度評分為(91.26±3.07)分,對照組為(82.01±2.15)分,P<0.05。
3討論
乳腺纖維瘤患者典型臨床癥狀為乳房周邊存在顯著腫塊,部分患者還可能產生疼痛、乳頭清亮溢出液等癥狀。此類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案為手術,常規手術中主要以放射狀的手術切口為主,該手術方案雖然操作較為便捷且術中視野清晰,可實現對腫塊組織的徹底清楚。然而該術式的缺陷在于術后瘢痕較大,對于患者乳房的對稱性及美觀性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限制了臨床應用。乳暈弧形切口屬于近年來臨床中心型的手術方案,和常規放射狀術中切口對比女性乳暈區域顏色相對較深,因而在其乳暈區域行手術切口更為隱蔽,且術后的瘢痕顏色相對更大,同時乳暈區域的皮膚更薄且彈性良好,因而術后切口所遺留的瘢痕并不會對其乳房形狀和對稱性等產生影響,因而該手術切口方案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與接受[2]-[3]。從本次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術后發生的乳暈血腫、感覺異常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且患者對于手術效果的總體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也進一步證實乳暈弧形切口用于乳腺纖維瘤手術中臨床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在乳腺纖維瘤患者中行乳暈弧形切口具有美觀性高和并發癥率低等優勢,且患者的接受度更高。
參考文獻:
[1]倪會軍.不同手術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4):71-72.
[2]劉洪,李國慶,范志雄, 等.乳腺纖維瘤不同手術切口臨床治療效果的對比觀察[J].醫藥前沿,2018,8(22):144-145.
[3]王占海.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18,4(1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