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改良式剖宮產與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在我院接受剖宮產的產婦82例為研究對象,應用雙盲法則將其分為對照組(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與觀察組(改良式剖宮產),對比分析兩組產婦手術一般指標及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手術一般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實施改良式剖宮產手術能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并發癥率低,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應用價值;改良式剖宮產;并發癥
剖宮產是產科常用的手術方式,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臨床應用較多,但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該術式存在較多弊端,與之相比,改良式剖宮產能有效彌補前者手術方式的不足。為了進一步探討兩種手術方式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文進行了深入對比分析,詳細情況如下文所述: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4月在我院接受剖宮產手術的82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年齡在21歲-34歲之間,平均(24.9±3.2)歲,其中有初產婦38例,經產婦44例。應用雙盲法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有41例產婦,在臨床基本資料方面兩組無巨大差異(pgt;0.05),有對比分析價值。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腰麻成功后,取恥骨聯合上3cm處作長約13cm皮膚橫切口,切口中央切開皮下脂肪4cm,食指、中指鈍性撕開皮下脂肪,剪開腹直肌前鞘,分離腹直肌,小心打開腹膜,擴大腹膜切口,于子宮下段中、下部,子宮漿膜線下2cm部位作長約4cm的橫切口,橫向切開子宮下段全層,避免分離膀胱,吸凈羊水,并將該切口鈍性撕開約10cm,將胎兒與胎盤娩出,關腹,應用可吸收縫線逐層縫合。觀察組接受改良式剖宮產,腰麻后在恥骨上兩橫指處Pfannensties鄒線上約0.8cm處作長約12-14cm的橫切口,使用相同方法逐層進腹,打開腹膜,子宮下段充分暴露,在胎頭最隆起部切開子宮,并將切口擴大,吸凈羊水,將胎兒與胎盤取出后用紗布對宮腔進行清理,可吸收線逐層縫合各層,皮內縫合皮膚,放置敷料預防感染【1】。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各組產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疼痛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并記錄各組手術出現休克、產后出血等并發癥情況,并實施組間比較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0.0軟件本次研究數據資料處理,計量資料接受t檢驗,計數資料接受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疼痛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lt;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2.2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與對照組并發癥率分別為2.44%、12.20%,觀察組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lt;0.05),詳細情況如表2所示:
3.討論
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和二胎政策的開放,剖宮產產婦明顯增多,雖然自然分娩是最理想的分娩方式,但是由于胎兒大小、產婦骨盆以及胎盤等因素影響,為了確保母嬰健康,醫生會選擇為產婦實施剖宮產。
臨床剖宮產術式較多,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與改良式剖宮產是其中兩種,前者臨床應用較多,但該手術方式并發癥發生率高、術后產婦恢復慢且手術時間較長。改良式剖宮產是在傳統剖宮產術式上改良而成的,該手術方式切口選擇在恥骨上緣,該處作切口能將對產婦的影響顯著降低,可促進產婦產后愈合【2】。此外,該手術方式手術切口較小,術中出血量明顯降低,產婦術后發生產后出血及休克的風險也得到有效控制【3】。且該術式切口瘢痕更小,具有一定美容目的,也受到廣大產婦的青睞。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觀察組在手術指標及并發癥率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lt;0.05),該研究結果充分表明實施改良式剖宮產手術能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并發癥率低,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合影.淺析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和改良式剖宮產臨床手術結局對比[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19):29-31.
[2]尚紅嬌.分析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與改良式剖宮產在瘢痕子宮剖宮產與第二產程中轉剖宮產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0):110-111.
[3]胡彩榮.用橫切口高位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和改良式腹膜外剖宮產術為產婦進行分娩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3):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