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配合中藥驗方治療風火型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50例確診為風火型三叉神經痛的患者,分別給予針刺配合中藥驗方及西藥卡馬西平治療,治療結束后采用選用McGill疼痛問卷評分和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結果:針刺配合中藥驗方治療風火型三叉神經痛在疼痛積分與臨床治療評定均優于西藥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副作用小。結論:針刺配合中藥驗方治療風火型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副作用小,顯示出中醫治療疾病的優勢。
關鍵詞:針刺配合中藥驗方;三叉神經痛;風火型
三叉神經痛根據病因,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神經痛兩種。特發性三叉神經痛診斷根據疼痛發作部位、性質、面部扳機點及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征等,多數病例卡馬西平或苯妥英鈉治療有效[1]。目前病因上不明確,患者多于40歲后發病,女性多見,病變范圍常見于三叉神經第二支及第三支,呈周期性陣發性劇痛,嚴重者伴有面肌抽搐[2]。本病屬中醫“頰痛”“兩頜痛”范疇,臨床分為風火型、風寒型及血瘀型[3],以風火型最為常見,多由內風挾熱上擾面絡所致。筆者運用經驗方[4](鉤藤20g、菊花12g、黃芩12g、川芎15g、白芷10g、荊芥穗10g、薄荷3g、柴胡12g、蔓荊子12g、生石膏30g、葛根30g、全蝎6g、蜈蚣3條、細辛3g、大黃6g)加減聯合針刺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來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中醫科門診患者50例,西醫確診為特發性三叉神經痛。其中,女性33 例,男性17例,年齡40以下歲17例,40~50歲14例,50~60歲5例,60歲以上14例。病程1月以內3例,一年內31例,一年以上16例。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國際頭面痛學會分類委員會確定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
1.2.2中醫辨證標準 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及《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6]中辨證論治屬風火瘀阻證者。主證以針刺樣、刀割樣、電擊樣疼痛,痛處固定灼熱情緒激動時加重。兼證:怕風,遇風疼痛發作或癥狀加重,面紅目赤,肌肉抽掣,視物旋轉,口苦耳鳴,口渴咽干,小便黃,大便干,情緒易煩躁激動。舌苔、脈象:舌質偏紅或紫暗,苔白或黃,脈弦。本研究選取具備主癥,兼癥兩項及以上患者。1.3病例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以上納入標準的患者。
②過敏體質或己知對本方藥成分過敏者。
③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
④妊娠及近期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
1.4分組方法 將所收集門診特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50例,按照簡單隨機法分為兩組。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見表1。觀察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48.16±16.06)歲,服用經驗方加減聯合針刺治療;對照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26~78歲,平均年齡(48.20±14.47)歲,服用卡馬西平。
1.5治療方法
1. 5. 1觀察組 根據患者體質,以經驗方(鉤藤20g、菊花12g、黃芩12g、川芎15g、白芷10g、荊芥穗10g、薄荷3g、柴胡12g、蔓荊子12g、生石膏30g、葛根30g、全蝎6g、蜈蚣3條、細辛3g、大黃6g)為基礎方加減治療。兼脾虛者,加用黨參、白術、白扁豆、山藥等健脾胃,去大黃,減鉤藤、石膏、黃芩等用量,防止苦寒敗胃;兼腎陽虛,加用杜仲、淡附片、干姜、淫羊藿等溫補腎氣;兼腎陰虛,加用阿膠、龜甲膠、牡蠣、桑葚等育陰熄風;兼失眠者加用首烏藤、合歡皮、酸棗仁、朱砂等安神助眠。每日一劑水煎服,10天為一療程,使用兩個療程。
觀察組針刺治療 局部取穴:第一支,魚腰、陽白,太陽透下關。第二支,下關、四白,禾髎透巨髎,巨髎透下關,沿上頜骨牙槽骨骨面透針3寸深,控制第二支扳機點。第三支,翳風、頰車透大迎,先刺入頦空內,再進針0.5cm,控制第三支扳機點。以痛為腧,選取局部痛點治療。遠端取穴:合谷、二間、三間、陽陵泉、俠溪、太沖、三陰交、側三里、側下三里[7]。采用平補平瀉法,每日一次(30min),10天為一療程,使用兩個療程。
1.5.2對照組 口服卡馬西平,首次劑量0.1g,2次/日,每日增加0.1g至疼痛緩解,最大劑量不超過1.2g/日。10天為一療程,使用兩個療程。
1.6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1. 6.1疼痛評定標準 選用McGill疼痛問卷(簡表)共分為三部分
(1)疼痛評定指數(pain rating index,PRI),其中 1~11項對疼痛感覺程度進行評估,12~15項對疼痛情感狀況進行評估。
(2)視覺疼痛評分(VAS)。
(3)現在疼痛狀況(PPI)。
PRI、VAS、PPI 各項得分之和便是簡化的 McGill 疼痛問卷的總得分。
1.6.2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5月內未復發者
顯效:疼痛顯著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者
好轉:疼痛減輕,發作次數較前減少者
無效:經過兩個療程治療后無明顯變化者
1.7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表示(x+s),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構成比和等級資料比較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Mam-Whitney U檢驗。兩組百分率比較采用 Fisher X2檢驗;均由SPSS19.0醫學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α=0.05。
2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治療前疼痛程度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2。
2.2治療結果 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00%;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McGill得分比較兩組均比治療前療效顯著,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表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McGill得分表,觀察組除PRI指標得分外其余各個指標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即使是PRI指標得分觀察組也是優于對照組,見表6。
3討論
三叉神經痛多因肝火挾風上竄頭面部絡脈,致使頭面部劇痛難忍,治療宜熄風止痛,活血和絡。經驗方中鉤藤、菊花、黃芩、蔓荊子、生石膏、大黃平肝陽、瀉胃火;葛根、荊芥穗、薄荷、柴胡等風藥祛風止痛;久病入絡,川芎、細辛活血通絡止痛,全蝎、蜈蚣等蟲類藥疏逐搜剔,通經達絡;全蝎為風藥之長,善引各種風藥直達病所,但全蝎、蜈蚣均有毒,若脾胃虛者,老年患者,需防其敗胃,當取黨參、白術顧護脾胃,不可長服,中病即止。白芷、細辛性辛溫,祛風濕,通竅止痛,為反佐藥。諸藥合用,則肝火得平,風邪得祛,拘攣得舒,經絡通暢,通則不痛。針刺所選穴位取義《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頤下,加頰車……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故選用下關、陽陵泉、俠溪、上關、陽白等穴平肝潛陽,熄風止痛。本病與手足陽明經關系密切,大腸經“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胃經“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處挾口環唇”,故選二間、內庭、側三里等泄陽明經風熱。因為三叉神經痛的病變部位比較表淺,辨為皮部病變,與熱相搏,局部選穴禾髎透巨髎,巨髎透下關等透刺引邪外出。張仲景《傷寒論》“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本文效仿仲景,針藥并用,取得較好效果。臨床試驗表明經針藥聯合治療疼痛積分與治療前相比明顯下降,且治療后積分亦明顯少于西藥組;同時并未發現明顯的副反應。本方治療風火型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副作用小,顯示出臨床應用的廣闊前景,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維治主編.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76-477
[2]謝永玉主編.中醫效驗方薈萃[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328-330
[3]管遵惠主編.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黃宗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12-17
[4]袁鐘?圖婭主編.中醫辭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120
[5]鄭莜萸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6]姚乃禮主編.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8-130
[7]邱雅昌.董氏奇穴使用手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