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的護理配合體會。方法 選擇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配合心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救治時間,緩解疼痛時間以及并發癥的情況。結果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40.00%)高于觀察組(17.50%),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lt;0.05)。對照組住院治療時間、緩解疼痛時間都高于觀察組,Plt;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配合心臟康復護理,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護理配合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持續、嚴重心肌缺血造成的,患者會出現心肌急性壞死。該疾病具有病情重、起病急等特點,嚴重者會發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礙等,更有甚者因此而死亡。近年來PCI技術逐漸成熟,并開始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收獲了顯著效果。相關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規治療再梗的發生率約是 8.4%~ 14.1%,再梗或者死亡并非嚴重心臟病變所致,而和患者缺乏對疾病的知有關。因此,臨床除實施有效治療之外,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術中開展全程護理,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基于此,本觀察選擇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術患者80例作為此次觀察對象,對其中部分患者開展全程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內收診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將其平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40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包括23例男性和17例女性,最小42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56.93±5.62)歲。觀察組40例患者中包括24例男性和16例女性,最小41歲,最大72歲,平均年齡(55.31±6.83)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數據顯示,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討論。納入標準:①AMI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②患者以及家屬知情本次實驗,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肝功能和腎功能損傷以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②有慢性心臟病病史或者心臟手術病史患者;③患者存在嚴重心律失常或者心源性昏厥。
1.2方法
1.2.1術前護理:
①嚴密觀察病情與搶救:指導患者在病房臥床休息,行18導聯心電圖并標記,嚴密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給予氧氣吸入,于左側肢體構建靜脈通道。準備好相關搶救物品,為搶救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保障。引導患者放松身心,預防不良情緒造成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和心率失常,依據患者情況應用鎮靜劑。②術前準備:告知介入治療小組進行術前準備,為患者口服300mg波立維、300mg阿司匹林,靜脈泵入替羅非班。開展凝血試驗等術前檢查,檢查穿刺部位皮膚及血管情況。若患者存在嚴重房室傳導阻滯、心動過緩,則安置臨時起搏器。
1.2.2術后護理:
①心電監護:護送患者回到病房,啟動心電監護系統。術中患者心肌細胞中進入大量鈣離子,24小時內極易發生灌注心律失常,應在床邊準備好除顫儀、氣管插管、吸痰器等搶救設備。對于出現室顫患者應配合醫生開展藥物治療,并緊急行非同步電復律,告知麻醉科準備氣管插管。一旦發現頻發室早、室速等,立即告知醫生,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②術后傷口觀察:為降低術后出血,應及時了解橈動脈、股動脈穿刺部位有無滲血,鞘管是否移位,鞘管拔除后術側動脈搏動狀況,包括有無血腫、滲血及皮膚顏色、溫度。鞘管拔除后1小時內,每15分鐘觀察一次,無異常則每1小時觀察一次,直至撤除壓迫止血器。③用藥護理觀察:AMI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在術前、術中、術后需依據APTT結果持續48小時泵入替羅非班藥物。應用抗凝藥物期間,患者極易出現出血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胸痛、胸悶,觀察有無鼻出血、牙齦出血、皮膚黏膜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等全身出血傾向,出現異常后立即告知醫生采取處理措施。④拔管綜合征的預防:由于疼痛和恐懼心理,患者會因迷走神經興奮而發生身體疼痛、心率減慢、緊張反射,經下丘腦可對血管擴張產生影響,進而造成血壓降低。替羅非班在拔管前停用,對患者血壓、心率等進行觀察,適當增加輸液速度。依據情況應用利多卡因局麻,準備好多巴胺等藥品,緩解患者緊張情緒,解除迷走神經反射。若患者拔管中出現迷走神經反射癥狀,則給予0.5mg阿托品靜脈推注。應用壓迫止血器在拔管后穿刺部位壓迫止血,控制好按壓力度。⑤舒適護理:股動脈穿刺患者需制動術側肢體至拔出壓迫止血器,而這個過程中患者會因腰痛、煩躁等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在為患者進行腰部和術側肢體按摩,并將軟枕墊于腰部,定期變換體位,以降低肢體缺血、血栓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緩救治時間、解疼痛時間以及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的情況。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其中,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予以t值檢驗,檢驗值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的情況。
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40.00%)高于觀察組(17.50%),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2.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情況。
對照組患者緩解疼痛時間以及治療的時間都高于觀察組,集束化護理縮短AMI患者治療的時間,治療效果顯著。Plt;0.05,具體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造成的,形成血栓會導致冠狀動脈血管完全閉塞,最終引發心肌梗死。PCI術是當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其能夠盡早開通閉塞血管,并降低術中、術后形成急性和亞急性血栓。該術式可減少嚴重心功能不全、惡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病死率。本次實驗數據顯示對照組患者心律衰竭、心律失常、藥物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的發生幾率都高于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緩解疼痛時間和住院治療時間都高于觀察組更加證明采用全程護理可以在縮短時間的前提下,讓AMI患者治療效果得到了改善,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開展全程護理能夠顯著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準備效率,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患者認可程度更高,鑒于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桂鈴,冀麗帆,胡俊英.Ⅰ期心臟康復運動三步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下床活動跌倒風險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7,16(08):35-38.
[2]柏曉玲,仲朝陽,周詩維.國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護理文獻分析及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09):713-716.
[3]鄭淑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72h內實施集束化護理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2):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