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采取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后的預后效果。方法 從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揀選60例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按照護理性質隨機分組,對照組30例(常規護理),研究組30例(常規+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對比兩組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并發癥概率為3.3%,低于對照組23.3%,研究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采取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脊髓損傷;常規護理
脊髓損傷對人體綜合功能有較大的影響,造成損傷的原因常有外力直接或間接的打擊形成。疾病形成后會引發感覺障礙或運動功能異常,脊髓損傷作為脊柱損傷最嚴重的并發癥能對患者造成身心雙重傷害,嚴重威脅生活質量。為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臨床上可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法,以對脊髓損傷引發的并發癥進行防范,提高疾病恢復速度。本文應用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并結合我院60例符合脊髓損傷診斷標準的患者展開研究,資料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作為樣本選擇區間,揀選60例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性質隨機分組,對照組30例(常規護理),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43.6±6.3)歲,胸椎骨折9例,頸椎骨折10例,爆裂性骨折11例。研究組30例(常規+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44.1±5.6)歲,胸椎骨折10例,頸椎骨折13例,爆裂性骨折7例。兩組資料無差異,pgt;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給予用藥指導、體征監測、環境及生活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對患者治療后半年內的綜合功能展開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階段護理,分別分為三個階段(近期、中期、遠期)[1]。(1)近期:由主治醫生和責任護理人員展開病情評估,配合患者家屬制定康復計劃,康復計劃中涉及(肌肉收縮訓練、關節鍛煉、意識鍛煉)康復訓練過程中指導用藥知識。(2)中期:加強訓練力度,全面提升患者的綜合能動功能。精進訓練內容,調整臥床體位,臥床訓練時向前伸開雙臂雙手合十,慢慢曲肘并緩慢上舉,每次20組,每日2—3次。活動膝關節并注意保暖,下肢訓練前應提前對膝關節及韌帶按摩拉伸,單腿伸直輪換上抬,每組15次,每日3次,配合屈膝蹬車運動每日2次。鍛煉軀干時調高床頭,取仰臥姿勢鍛煉患者的座位平衡感。通過口頭下達運動指令,鍛煉患者對肌肉及軀干的控制能力,提高運動意識。(3)遠期:出院后通過隨訪路徑監督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定時詢問患者的恢復效果,根據功能的恢復情況酌情減少藥量。給予患者語言及心理的絕對支持。
1.3評價指標
評價兩組采取護理措施后的并發癥及住院時間。納入(痙攣、神經痛、尿路感染)三項并發癥,三者出現的總概率越大,住院時間越長說明護理方法的有效性越差。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4.0作為研究工具,“n”為例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驗證,[n/%]表示計數資料,用“x2”驗證,plt;0.05。
2 結果
2.1兩組并發癥及住院時間的對比結果(x2,x±s)
研究組并發癥概率為3.3%,低于對照組23.3%,研究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lt;0.05)。如表1.
3 討論
分階段護理作為當前新興的護理模式之一,成功的建立了從醫院至家庭和社會之間的紐帶。護理過程中需要由護理人員及其主治醫生對病情展開全面的評估,根據病情所處的階段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2]。通過“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實施精細化的護理。相比于常規護理具有全面性和目標性,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的優勢在于能建立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恢復的信心,護理過程更具有嚴謹性,能全面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3]。脊髓損傷的原因主要是由外力的直接或間接打擊造成脊柱折損引起了嚴重并發癥。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脊髓損傷后的肢體能動功能,可切合實際病情實施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本文為證明該護理方式的臨床價值,結合我院60例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展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概率為3.3%,低于對照組23.3%,研究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lt;0.05)。這說明,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的綜合功能恢復有明確的療效。
綜上所述,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采取個體化分階段優質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黃碧.個體化分階段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源性腸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6,22(11):121-122.
[2]植毓媛.個體化康復護理對脊髓損傷后發生膀胱功能障礙的恢復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34):4348-4350.
[3]杜延英.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的急診分級護理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 37(3):37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