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新生兒出生缺陷手術中的應用。方法:將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缺陷兒的73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盲選法,將研究對象劃分為A組(n=36,常規護理)和B組(n=37,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比較兩組產婦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結果:B組產婦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A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新生兒出生缺陷手術中應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有助于緩解產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關鍵詞:以家庭為中心;新生兒;出生缺陷;焦慮;抑郁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出生的缺陷兒高達320萬例,這對患兒的生命質量、疾病轉歸產生了嚴重影響,也為新生兒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精神、經濟負擔[1]。尤其對于產婦來說,無疑是巨大打擊。面對這種境況,其難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產后恢復、家庭和諧非常不利。本研究選取病例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新生兒出生缺陷手術中的應用情況。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研究對象即73例分娩出缺陷兒的產婦。經數字盲選方式,把研究對象劃分為A組36例和B組37例。A組年齡范圍22-38歲,平均年齡(30.42±2.17)歲;B組年齡最小者23歲,年齡最大者37歲,年齡均值(30.38±2.3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病歷信息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較。
1.2方法
A組進行常規護理,護理期間,從飲食、用藥、生活、心理等方面為產婦提供指導,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將手術患兒轉移至無陪護病房,安排責任護士進行護理。定時安排患兒家屬以視頻形式探訪,了解新生兒情況。B組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如下:部分患兒狀況良好,護理人員將其放置在溫箱內,保證電源安全,配齊清潔袖套,進行手部消毒,告知產婦相關溫箱知識、探視注意事項;將溫箱內外側壁消毒頻率控制在每天3次,定時更換水箱,進行消毒處理;護理人員主動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更換尿布,對于置管患兒,應耐心向產婦講解注意事項;為產婦預留充足的床位,叮囑家屬陪護,并時刻關注產婦狀態;對于監護病房內的患兒,安排責任護士悉心照顧,適當撫觸、喂奶,安排患兒父母陪同護理。
1.3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產婦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改善情況。
SAS分界值50分,分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以上。SDS分界值53分,分輕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3分以上。分值與產婦的焦慮、抑郁程度呈正相關。
1.4統計學處理
在SPSS23.0統計學軟件中錄入研究數據。SAS、SDS評分作為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經(n,%)表示,X2檢驗。如果P值小于0.05,提示數據之間有明顯差異。
2結果
B組產婦的SAS、SDS評分均比A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出生缺陷即先天性畸形,心臟缺陷、唐氏綜合征等均屬于該范疇。調查顯示,新生兒出生缺陷使產婦產后抑郁風險增加,嚴重影響婚姻關系、家庭和諧[2]。現如今,常規護理模式在新生兒出生缺陷手術中已不適用,其僅從各個方面為產婦、新生兒提供護理指導,忽略了家庭關系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至于臨床效果不佳。
將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應用到新生兒出生缺陷手術中,為患兒提供良好護理環境的同時,讓產婦及其他家屬參與其中,適當進行探視,并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指導,使其陪同護理,既能夠時刻了解新生兒狀態,也可隨時關注產婦心理狀況。結果顯示,B組產婦的SAS、SDS評分明顯比A組低,兩組對比差別顯著(P<0.05),提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緩解產婦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出生缺陷手術中應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能夠避免產婦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有助于家庭和諧,說明該護理模式可在臨床上做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卞荊晶,朱丹.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出生缺陷新生兒母親產后抑郁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8):68-69.
[2]周宏麗.新生兒出生缺陷手術患兒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效果分析[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9,30(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