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接診的產婦共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數表法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產婦各40例,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產婦心里抑郁焦慮情況以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研究組產婦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產婦,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研究組產婦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產婦,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產婦的心理抑郁狀況,提高產婦對護理的滿意度,有助于產婦更好地掌握產后自我護理與新生兒的護理技能,對產后恢復及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產科護理;應用效果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各項服務的要求也不斷提升。順應時代的發展,醫院的治療與護理模式也隨之改變。尤其是在醫院的婦產科,分娩對產婦以及產婦家庭影響重大,尤其是產婦,產婦極易在產后出現煩躁、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利于產婦的產后恢復,同時新生兒的生長發育也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因此,孕產婦更希望經驗豐富專業醫務人員進行治療與護理,同時也希望能夠獲得科學的育兒指導。母嬰床旁護理主要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將產婦的保健教育以及新生兒護理相結合,不斷創新更新形成優質特色護理服務,能夠滿足產婦對母嬰保健的需求。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產婦共80例為研究對象,探究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接診的產婦共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數表法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產婦各40例,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產婦中:產婦的年齡為 23-42歲,平均年齡為(31.85±3.86)歲,其中,初產婦為26例,經產婦為14例;對照組產婦中,產婦的年齡為 24-42歲,平均年齡為(33.56±3.12)歲,其中,初產婦產婦為25 例,經產婦產婦為 15 例,兩組產婦的年齡、生產經歷等數據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產婦進行常規的健康宣教,采用口頭的方式向其講解母乳喂養知識以及新生兒護理知識。研究組進行母嬰床旁護理,具體方式為:(1)母嬰床旁健康宣教:在孕婦產前對孕婦以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主要包括產房環境、主管醫生、主管護士飲食衛生、探視制度。告知產婦臨產征兆、分娩主要事項,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產后,告知產婦產褥期的各種注意事項以及護理方法,叮囑家屬做好相應準備。對產婦進行新生兒喂養以及護理知識宣教,介紹生兒生理性 黃疸、上皮珠等正常新生兒癥狀,幫助產婦緩解焦慮情緒。(2)床旁撫觸護理:撫觸是新生兒護理的重要內容,可指導家屬在病房內播放輕松柔和的音樂,以此來促使嬰兒放松,在家屬及其產婦進行操作之前洗凈雙手、檢查指甲長度,摘除手上裝飾物。在雙手溫暖之后倒取嬰兒潤膚油在掌心,對搓雙手,等到嬰兒油具有一定的溫度之后,開始對其進行撫觸。(3)新生兒沐浴:新生兒沐浴是母嬰床旁護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嬰兒出生后24小時內完成沐浴,堅持專人專用的原則,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現。護理人員在進行床旁沐浴操作的同時,產婦可以在床上對沐浴的各個步驟進行清楚的觀看。同時告知產婦和家屬正確的沐浴手法、順序以及注意事項和護理要點。主要告知產婦和家屬使用醫用棉簽蘸取少量酒精堅持由內而外的方式對生兒臍部進行消毒護理。(4)預防接種:護理人員及時告知產婦和家屬對嬰兒進行預防接種建卡,并介紹應接種的項目并發放相關宣傳手冊。
(三)觀察指標
兩組產婦心里抑郁焦慮情況以及護理質量評分。產婦抑郁情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價,50分為分界值,gt;50代表有抑郁情緒,50~59 分為輕度抑郁,60~69 分為中度抑郁,≥ 70 分為重度抑郁。護理質量評分總分為 100 分,得分越高產婦的護理質量越好。
(四)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25.0 軟件處理80例產婦相關數據,用(均數土標準差)表示護理質量評分,進行 t 檢驗,數據對比有差異呈現為 Plt;0.05。
二、結果
(一)兩組產婦抑郁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產婦的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比較護理后兩組產婦的抑郁評分,兩組均較護理前有所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二)兩組產婦護理質量評分
研究組產婦護理質量評分為(94.36±5.38),對照組產婦護理質量評分(84.02±7.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三、討論
護理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患者心理以及身體的關懷,使患者可以達到、維持或恢復最佳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其中,產婦及初生兒的護理事項繁多,由于新生兒、產婦的特殊性,產婦以及家屬對護理水平要求更嚴格。母嬰床旁護理主要是指母嬰同房情況下為產婦、新生兒和家屬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是實現產科服務改革的重要途徑。研究指出,母嬰床旁護理可拉近母嬰距離,同時將產后產婦護理與新生兒護理相結合,有利于加強母嬰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促進母嬰身心健康。產婦在母嬰床旁護理期間可在護理人員幫助下,學會新生兒沐浴、撫觸以及喂養相關知識,加強母嬰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及時發現新生兒的異常情況,幫助產婦適應社會身份的變化。本研究中,研究組產婦抑郁評分以及護理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lt;0.05),表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產婦心理健康,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紅梅.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病房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醫學信息, 2018(A01):258-259.
[2]徐瓊.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 28(s1):306-306.
[3]劉霞. 分階段體位管理聯合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應用及其效果[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9, 25(1):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