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袋鼠式護理對肺動脈高壓患兒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選擇40例本院收治的肺動脈高壓患兒視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為:2016年1月~2019年6月)將這40例肺動脈高壓患者按隨機非雙盲試驗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袋鼠式護理),20例/組。對比兩組肺動脈高壓患者護理后Apgar評分、神經行為評分、肺動脈平均壓、體循環平均壓。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Apgar評分、神經行為評分、體循環平均壓均高于對照組,肺動脈平均壓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P<0.05。結論:袋鼠式護理在肺動脈高壓患兒中的應用效果較高。
關鍵詞:袋鼠式護理;肺動脈高壓;患兒;護理效果
肺動脈高壓在圍產期新生兒中較為常見,往往會導致新生兒發生心功能不全或者低血氧癥,會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健康。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研究不斷深入,有研究提出,對肺動脈高壓患兒展開及時、準確、有效、迅速的護理服務模式能夠進一步提升救治效果,保障患兒生命安全。但是傳統的護理模式內容較為簡單,無法改善患兒預后[1-2]而袋鼠式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方式,能夠給予患兒全方位保護,在新生兒中得以廣泛應用。為此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本院收治的40例肺動脈高壓患兒展開分析,以下是詳細內容。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以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肺動脈高壓患兒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分別展開常規護理、袋鼠式護理,每組病例數20例。納入標準:患兒家屬知情且同意、患兒經臨床檢查確診、胎兒時期出現過明顯的缺氧、窘迫;排除標準:伴有休克性循環衰竭、先天性發育不良、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
對照組:男女性患兒分別為11例、9例,孕周范圍:36周~41周,平均(40.3±0.2)周,出生時體重范圍:2.3~4.0kg,平均(3.5±0.4)kg,自然分娩8例、剖宮產10例、助產2例;
觀察組:男性、女性患兒分別為11例、9例,孕周范圍:35~ 42周,平均(39.7±0.4)周,出生時體重范圍:2.4~4.1kg,平均(3.4±0.8)kg,自然分娩8例、剖宮產9例、助產3例。
兩組肺動脈高壓患兒的基線資料對比并無較大的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兩組肺動脈高壓患兒均接受常規治療,對其進行抗感染、心電監護、暖箱復溫、供氧等。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取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如有異常應告知醫生。
觀察組肺動脈高壓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袋鼠式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為患兒穿好紙尿褲,讓患兒以俯臥位的姿勢趴在母親胸前,母親上身袒露,患兒頭部側向一邊,用大被子或大毛巾覆蓋在患兒后背,母親使用雙手輕拍患兒背部,給予其安全感,每次袋鼠式護理半小時,每天2次,患兒出院以后仍然保持電話聯系,對患兒家屬進行正確指導,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時,延續性護理3個月[3]。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干預后Apgar評分、神經行為評分、肺動脈平均壓、體循環平均壓。新生兒評分(Apgar評分):通過對新生兒的皮膚顏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張力、運動、反射五項體征進行檢查。分值范圍:≤7分的新生兒為輕度窒息、低于4分視為重度窒息,7~10分視為身體健康且正常。
神經行為評分主要是從患兒行為能力、原始反射、基礎反應、被動肌張力等方面進行評價,總分為40分,分值小于35分則視為神經行為存在異常。
兩組肺動脈高壓患兒的肺動脈平均壓、體循環平均壓采用多普勒超聲心電圖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處理
以(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差異性采用t檢驗。將所得結果均帶入SPPS23.0版中,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對照組肺動脈高壓患兒的Apgar評分為7.11±0.42(分),低于觀察組肺動脈高壓患兒的8.82±1.02(分),組間差異性對比:t=9.804 "P=0.000。
對照組肺動脈高壓患兒護理后神經行為評分為32.40±2.43(分),小于觀察組肺動脈高壓患兒的37.36±2.98(分),組間數據對比:t=8.158 ""P=0.000。
肺動脈平均壓:觀察組肺動脈高壓患兒護理后為22.40±4.21(mmHg),小于對照組肺動脈高壓患兒的28.02±5.24(mmHg),數據比較差異:t=5.288 ""P=0.000。
體循環平均壓:對照組肺動脈高壓患兒護理后為84.30±5.20(mmHg)、觀察組肺動脈高壓患兒護理后為92.45±5.23(mmHg),對比結果:t=6.989 "P=0.000。
3 討論
肺動脈高壓容易引起新生兒出現低血氧癥、心功能不全,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死亡,即使搶救及時,部分存活患兒因為腦部組織受損會影響到神經行為,不利于患兒以后的成長發育。因此對肺動脈高壓患兒盡早實施治療十分必要,但是由于新生兒年齡過小,無法有效配合治療,因此需要加強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兒提高治療效果[4]。
袋鼠式護理能夠為患兒提供一個溫暖、舒適、安全的外界環境,讓患兒保持心理平靜的同時,還能夠減少患兒哭鬧發生,讓患兒安全感大大提升后,延長患兒的睡眠時間,促進患兒生長發育。另外袋鼠式護理是通過母親與新生兒皮膚接觸,給予患兒溫暖和安全感,讓新生兒與母親以最大皮膚面積接觸,以觸覺刺激大腦,從而刺激大腦中樞神經,有助于神經突觸發育,以改善患兒的神經功能。這種護理模式以環境刺激的方式,幫助新生兒重新建立神經聯系,改善腦部組織損傷,有利于患兒腦部發育,幫助患兒盡快恢復。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袋鼠式護理能夠以后天環境影響刺激,促進患兒智力發展,從而使其智力能夠正常發育,保障患兒身體健康和以后生活質量[5]。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實施袋鼠式護理后,新生兒評分、神經行為評分、肺動脈、體循環平均壓與對照組比較均存在較大的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袋鼠式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新生兒神經行為,減低其肺、體循環動脈壓,對患兒預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肺動脈高壓患兒實施袋鼠式護理能夠改善患兒病情,促進患兒生長發育,提升患兒預后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趙輝,李麗麗,楊言慧.一例重度特發性肺動脈高壓合并心源性休克患兒應用羅伊適應模式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3):1239-1243.
[2]王晶.1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合并肺動脈高壓患兒的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下旬刊),2018,25(5):163-166.
[3]王迪.袋鼠式護理配合撫觸對缺氧相關性肺動脈高壓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19,43(3):278-279.
[4]劉巧紅,池麗霞,孔小娟,黃小英.袋鼠式護理在新生兒缺氧性肺動脈高壓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16):2674-2676.
[5]杜小群,李廣洪,高潤虹.撫觸配合袋鼠式護理對缺氧相關性肺動脈高壓新生兒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