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對腰痹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探討患者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復狀況。方法 搜選我科室2017年10月至 2018年10月收治的腰痹病患者的 82例為研究對象,并將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1例,進行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41例,對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通過兩組治療后的效果比較,觀察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發生率,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及住院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疼痛程度以及疼痛發生率方面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患者功能恢復效果較對照組顯著改善,兩組比較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 P<0.05) 。在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較對照組相對較短,兩組對比統計學差異( P< 0.05) 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腰痹病患者疼痛改善與功能恢復效果通過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干預其效果顯著,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應該得以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腰痹病;疼痛改善;功能恢復
腰痹病是由背部,腰部,腰骶以及骶髂部引發的疼痛,通常下肢或放射性痛感為主,在CT 及MRI檢查時可見異常。相關研究表明退變性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等癥是腰痹病主要誘因。而腰椎間盤突出是腰背痛的代表。本文,搜選我科室2017年10月至 2018年10月收治的腰痹病患者的 82例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在腰痹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資料
搜選我科室2017年10月至 2018年10月收治的腰痹病患者的 82例為研究對象,并將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1例,進行骨科常規護理,觀察組41例,對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對照組女性17名和男性23 名,患者平均( 45.68± 3.56) 歲; 觀察組女性22名和男性18 名,患者平均( 69.35±6.24) 歲。兩組研究資料有可比性。
1.2 研究資料納入標準
本文所選研究對象為本院收治的腰痹病患者;并與患者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無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 無生活不能自理者; 無精神疾病者; 無心理疾病者; 無意識障礙者等;無拒絕配合護理者。
1.3 研究方法
對照組骨科常規護理:告知患者住院相關注意事項,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期間需要遵醫囑護理、及時向醫師反饋觀察的病情、給予患者合理需要,倡導患者床鋪不要太軟,盡量睡硬床; 若患者疼痛嚴重影響到周圍患者,則遵醫囑給予患者藥物止痛,引導患者行腰背肌鍛煉康復,引導合理服藥; 在患者即將出院時告知相關出院的注意事項。
觀察組進行針灸,火罐,艾灸以及按摩等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干預。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情給予患者合適的中醫護理技術錯做技術方式。針灸護理技術: 根據患者癥狀選擇準確的治療穴位,腰痹病患者需要選擇大腸俞,腎俞,華佗夾脊穴,十七椎穴位,若患者伴隨著下肢放射痛或牽涉痛時,需要補充選擇陰陵泉及承山等穴位。火罐護理技術: 火罐治療的最佳時間是針刺治療30 min后,火罐護理技術需要醫護工作者穴位進行穴位辨認,之后方能火罐治療,時間10 min。在火罐治療中,先將火罐內空氣中的氧氣燃燒耗盡,使罐內產生負壓,然后吸附于患者穴位,患者被吸附部位通常充血紅腫,促使血液循環,在拔罐過程中部分紅細胞滲出到皮下,使組胺物質的吸收減少,使患者機體狀況得到改善。火罐治療10天為一個療程,每天一次。艾灸護理操作技術: 艾灸護理操作技術是在艾灸架以及護理人員協助下通過準確尋找準確穴位,并燃燒艾條進行穴位刺激,時間10 min,當患者皮膚泛紅并沒有痛感停止艾灸穴位刺激。艾灸護理能夠活血消淤,緩解患者疼痛。按摩護理技術操作: 首先尋找腰椎棘突的位置,兩手掌重疊,由腰椎棘突位置由下向上進行推拿按摩,時間為6 min,推拿按摩后,可選擇紅花及乳香、雞血藤、鐵線透骨草與大黃等重要熱敷治療,熱敷時間30min,進而達到活血通絡的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的疼痛程度,疼痛發生率、功能恢復效果以及住院時間。采用Mohd Su-long 標準對治療后的疼痛進行分級判斷,級別越高即疼痛程度越嚴重。治療后患者功能恢復效果判斷標準分為: 顯著、有效以及無效。治療效果顯著即患者影像檢查示明顯改善,患者癥狀緩解明顯; 有效即患者癥狀緩解輕微,影像檢查病變有所改善; 無效即患者癥狀沒有緩解; 總有效率計算=( 顯著人數+有效人數) /總人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本文涉及到的數據信息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用χ2檢驗計數資料,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 P<0.05 。
2 研究結果
2.1疼痛程度及疼痛發生率對比
通過兩組實驗比較,觀察組治療后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疼痛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見表 1:
2.2功能恢復效果對比
通過兩組實驗比較,對照組比觀察組在患者功能恢復效果方查,觀察組患者功能恢復效果顯著改善,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居高。見表 2:
2.3住院時間對比
通過兩組研究數據比較,在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縮短(p<0.01)。見表 3。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d,)
對照組 41 9.23±1.31
觀察組 41 6.12±141
3.分析與討論
腰痹病最為常見的是腰間盤突出癥及腰椎管狹窄,是骨科多發常見疾病,是患者腰背部和骶髂部疼痛原因之一。中醫認為腰痛病的前提是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以及肝腎虧虛。中醫護理操作技術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以及“祛風除濕”為思路,調節患者機體神經,以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由本研究可見當腰痹病患者通過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干預后患者的治療后疼痛程度減輕和疼痛發生率降低了,同時患者的功能恢復效果也得到明顯改善。對于患者對護理相關人員的滿意度,在本研究中患者的滿意度也得到大大提高。在患者住院的時間上,用過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干預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比對照組骨科常規護理組的平均住院時間要短。由本本研究得出患者接受中醫護理錯做技術后,患者在更短時間內恢復效果理想,與出院要求相符,患者的康復速度也比常規護理更快,證實了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對改善腰痹病患者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通過本研究數據比較分析,本院骨科所選的腰痹病患者進行的嘗試性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干預,顯示臨床療效顯著,證實了中醫護理干預對患者疼痛感受及其發生率以及改善患者功能恢復有著良好療效,同時對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護理滿意度以及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作用顯著,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春紅,劉志宏,劉娟,侯妮娜,徐衛紅.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消渴病痹癥的臨床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09):1133-1135.
[2]王建敏,韓巖冰.影響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與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6):111-112.
[3]王春紅,劉志宏,劉娟,侯妮娜,徐衛紅.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消渴病痹癥的臨床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09):113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