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經皮穴位電刺激(TEAS)麻醉聯合右美托咪定與西藥復合麻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對患者之后的恢復影響,評價該麻醉方式對患者機體功能的影響,探索一種安全、有效的新型麻醉方法,達到保證手術效果、減輕患者痛苦的目的。方法選擇唐山市第二醫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擇期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240例。通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藥用量、蘇醒質量、疼痛評分和術后并發癥情況,評價TEAS聯合西藥復合麻醉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結論發現,將經皮穴位電刺激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減少術后疼痛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縮短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提升患者感覺,促進康復。
關鍵詞:經皮穴位電刺激麻醉膝關節置換術
老年膝關節炎發病率與人口老齡化程度呈正相關,其治療方法TKA雖然效果顯著,但創傷巨大,圍術期應激反應及炎性反應重等原因,術后早期患膝疼痛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1]。一方面疼痛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患者在術后早期行功能康復鍛煉的依從性,進而降低患膝術后功能活動度。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及患者自控靜脈鎮痛等方式鎮痛,在此基礎上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術后疼痛便成為了研究的焦點。TEAS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科技,舒經活絡、激發精氣,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究其本質,有實驗證明經皮穴位電刺激可有效提高患者痛閾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并且具有操作簡便,患者易接受,易推廣等特征。本研究旨在觀察TEAS對行TKA患者術后鎮痛效果及關節活動度的臨床療效,為中醫療法干預減輕術后疼痛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唐山市第二醫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擇期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240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給予傳統藥物麻醉與TEAS復合麻醉。
1.2納入標準
1)診斷明確;2)年齡在50歲到80歲之間;3)身體條件支持手術;4)能充分理解VAS評分及HSS評分,同意進入該臨床研究。
1.3排除標準
1)麻醉方式為全麻或者術后給予股神經阻滯;2)患者伴有腰間盤突出癥等其他部位疼痛;3)無神經系統疾病;4)有乙醇、毒品濫用史;5)依從性差,不能遵醫囑者。
1.4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后,由同一手術團隊在硬腰聯合麻醉下為患者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術中麻醉用藥相同,術前術后處理措施如下: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患者靜脈自控鎮痛泵,維持至術后72 h,口服塞來昔布0.2 g/次,1次/d;靜脈滴注泮托拉唑40 mg/次,1次/d。術后患膝中立位,冰袋冷敷。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踝泵練習,術后第3天患者坐床邊在醫師輔助下進行被動膝關節活動屈伸功能康復鍛煉。觀察組在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增加經皮穴位電刺激干預,麻醉前30 min、術后第1、2、3、4、5、6、7天功能康復鍛煉前行30 min經皮穴位電刺激。穴位選擇:按循經取穴、局部取穴原則取穴,同時給予患者可感知強度脈沖,多為5mA。
1.4觀察指標
1)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法:用0~10數字表示,0為無痛,10為劇痛,數字越大疼痛越劇烈。對術后第1、2、3、5、7天患膝靜息狀態疼痛VAS評分及第3、5、7天行功能康復鍛煉時患肢疼痛VAS評分進行評估。2)術后膝關節被動活動度:分別于術后第3、5、7天在功能康復時使用量角器測量患膝被動活動度。3)并發癥情況:記錄術后72 h內出現惡心、嘔吐情況的人數。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靜息狀態下VAS評分比較
術后第一天無明顯差別,之后6天,患者痛感差異明顯,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該結果提示,TEAS復合麻醉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痛感。
3討論
TKA術后,患膝局部受到傷害性刺激,產生炎性反應釋放大量的炎性反應遞質,一方面炎性反應遞質如PGE2、緩激肽、P物質等直接刺激外周感覺神經纖維引起疼痛,另一方面,組胺、緩激肽等物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內皮損傷,導致局部微循環平衡遭到破壞,引起局部組織水腫、發熱,造成患者不適。目前,多模式鎮痛已成主要研究方向,在降低炎性反應遞質、阻斷疼痛信號傳輸通路、提高患者痛閾等多方面、多靶點進行多環節協同鎮痛。如口服選擇性COX-2抑制劑、局部使用浸潤麻醉、股神經阻滯、靜脈患者自控鎮痛等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但各種方案均有其限制性,阿片類、激素類藥物的使用會增加老年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股神經阻滯無法對膝關節后方神經進行阻滯,鎮痛不全,且會降低股四頭肌肌力,不利于后期膝關節功能康復。近些年來,關于針刺鎮痛的研究肯定了針刺在術后的鎮痛及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的效果,并初步闡明了其原理。謝晶軍]研究發現,經皮穴位電刺激大鼠足三里、合谷等穴可明顯提高大鼠痛閾,并可持續至電刺激結束后40 min。鄭榮芝研究發現經皮穴位電刺激合谷穴、足三里穴可明顯降低全麻下行子宮全切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臨床研究證實,將 TEAS麻醉與藥物麻醉聯合應用,可以增強麻醉效果,改善傳統麻醉方式的毒副作用。目前 TEAS復合麻醉對應用于甲狀腺手術、顱腦手術、肺切除手術和胃部手術等,鮮見將其應用于骨科手術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總結 TEAS麻醉應用于其他手術的經驗基礎上,探討骨科手術應用 TEAS麻醉的臨床效果,以期發現一種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新型麻醉方式。通過觀察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藥用量、蘇醒質量、疼痛評分和術后并發癥情況,可以發現,將經皮穴位電刺激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減少術后疼痛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縮短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提升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術后轉歸。有理論認為針刺可使機體產生神經肽(包括阿片肽等)等物質產生鎮痛效果。相較單一麻醉方式,復合麻醉有其獨特的優勢:增強麻醉效果,減少麻醉風險的發生,如惡心嘔吐、腸脹氣、尿閉等副反應;對心腦等臟器起保護作用,一方面保護心臟手術病人的心功能,降低應激反應,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損傷;另一方面促進相關激素分泌,促進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 TEAS復合麻醉,通過對人體穴位的刺激,維持術中機體臟腑經絡的氣血運行,維持患者術中術后生理機能穩定。第二,TEAS麻醉,通過激活內源性陣痛系統,增強麻醉效果、減少麻藥用量,降低風險發生率;第三TEAS,促進相關激素分泌,促進循環,加快恢復;最后,中西醫復合麻醉,優勢互補,增強麻醉效果、減少麻醉藥物用量,術畢患者清醒快,恢復快,縮短住院日,減輕患者及社會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陳飄飄,謝文鵬,呂文學,顏冰,邱紅明.經皮穴位電刺激改善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9,14(06):1586-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