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芹
摘 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和及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針對會計誠信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市場經濟 會計誠信 問題
會計是社會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和行業領域,直接關系到經濟能否快速發展。會計領域和行業出現的誠信缺失問題,限制了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導致了即為嚴重后果。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和綜合治理已迫在眉睫。
一、我國會計誠信缺失表現
(一)會計業務處理不規范
1.持證上崗執行不完善。按照會計法規定的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必須通過考核,確認合格以后,才能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才可以從事會計崗位的相關工作。一些公司為了成本節約而選擇聘用一些沒有從業資格的會計人員,還有一些會計人員即使考取會計從業資格正式,但是卻幾乎沒有實際工作的經驗,工作水平不高,使得經常出現會計業務處理的不恰當,不符合財務規范。
2.財務核算缺乏嚴密性。一些公司對于體現經濟業務的會計憑證真實性的核查缺乏嚴密性,沒有第一時間獲取有關會計數據,造成會計核算缺乏及時性、真實性,進而造成會計核算不夠嚴密。
3.缺乏科學有效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一些公司存在內部控制規范不完善的問題,會計處理流程方面的相關規范也不健全,或者即使制定了一些內部控制制度,但是缺乏嚴密性和有效的執行性,沒有辦法充分發揮財務監督的作用。
(二)會計報告內容誠信度缺失
1.會計信息不能把企業狀況全面體現出來。因為公司治理結構缺乏科學性,還不夠健全,一些公司有意對本應該公開披露的財務信息進行隱瞞。此外,為了獲取銀行信貸資金,或者為了偷稅避稅,一些公司直接采取人為的調整會計報表、調節收益等辦法編構不真實的財務報告,因此而造成了很多實際的會計信息沒有辦法得到體現,這些行為直接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踐踏了會計誠信。
2.財務報告中披露內容不真實。當前,我國的上市企業,雖然對會計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要求,但是還不夠健全,信息披露不真實、內容不全面、不及時的問題經常出現。然而我國對非上市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沒有做出明確的要求,因此造成外界沒有辦法準確掌握企業,此類企業的報表披露內容更是隨便發揮,會計誠信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三)從業人員違反會計職業道德
有的會計從業人員因為受到利益的誘惑,失去了最根本的法制理念,嚴重缺乏會計職業道德,通過自己的職務之便,制造假的會計憑證,藏匿會計資料,去做一些觸犯法律的事情,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不但使自己受到懲罰,同時造成國家財產丟失、國家稅收減少、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導致腐敗現象的發生。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誠信問題的防范
(一)加強宣傳普及教育
1.實施會計人員誠信教育。首先,對于會計誠信培訓的內容方面,各級會計主管機構、行業協會應該采取一些會計誠信缺失的典型事件或者典型人物的危害作為會計誠信的反面教材,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教育,提高他們對會計誠信的深入認識,培養其在實際工作中堅持會計誠信的意識。其次,對于不同層次的人員要進行不同的對待,通常來講會計從業人員和執業會計師對同一問題所產生的疑惑也許會存在不同,要充分考慮其中存在的差異性,分別開展教育培訓。最后,培訓方式上也應當有所創新,可以選擇電視、網絡等新媒體的方式公開播放一些有關會計誠信的例子,通過信息技術來開展多種手段的會計誠信的教育,用全方面感受的手段來進行教育,實現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水平的提升。
2.實施會計行業的誠信教育。實施對會計行業的教育,其中主要包括對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法人行為、以企業為市場主體的市場法人行為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等相關主體進行誠信教育。組織以行業為主要教育對象的誠信培訓活動。做好誠信教育活動的登記備案工作,收集各機構或者各部門的會計誠信教育的效果,對誠信信息進行采集,做好會計誠信數據庫的建立做好基本工作。推進企業對會計水平提高的追求,同時為會計誠信的監督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據。
3.加大會計誠信的宣傳力度。選擇使用科學化的信息技術的方式,對會計誠信有關的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大力度的推廣和宣傳,開展教育和報告,把缺失會計誠信的行為告知與眾。有關政府部門要加強和企業以及銀行等機構的溝通,通過對工商和稅務等部門的誠信信息進行收集,并及時地反饋給企業,以此達到防范企業財務報表出現會計誠信的缺失,推進和企業的誠信互動,達到宣傳的效果。作為企業自身也應依靠廣大干部職工檢舉、揭發、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要進一步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成立內審部門,以保證企業自身的會計誠信。
(二)加強會計誠信問題的政府監管
1.政府對會計誠信的監管是必要的環節。政府對企業會計誠信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想要推動整個社會會計誠信體系的建立,首先應當把握政府在會計誠信體系建立的定位問題,在會計誠信體系建立過程中,把政府機構的積極影響明確出來。國外通常是企業所有者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經營管理者審計,而我國的出錢人卻是經營者自己,花錢請人來監督自己,這樣很不合理。由此看來,會計師事務所很多時候也身不由己,導致整個行業會計誠信混亂的后果,因此政府部門對會計誠信的監督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強化監管與監督體系。會計信息缺乏真實性存在的原因,無非是和監督環節的缺失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應當建立健全會計誠信監督體系,把每一個監督環節都和會計誠信體系有效的聯結起來,形成科學有效的監督體系。及時建立企業會計誠信信息異常調查報告制度,一旦企業的會計信息比同類企業或以前年度出現出入或者異常,就應當劃入會計誠信檢查列表里,進行會計誠信稽查。大力推行財政、工商、稅務、證券監管等部門的監督信息聯合通報制度,可全方位對企業會計誠信信息實行監督。
(三)加快針對會計誠信問題的立法
1.《會計法》應增加會計誠信的條款。目前實行的《會計法》對于會計誠信的概念沒有做出準確清楚的界定,依舊把會計誠信歸為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把會計誠信與和職業道德的要求聯系起來。這樣非常不利于我國會計誠信機制的建立,阻礙了我國會計誠信水平的提高。雖然目前實行的《會計法》等相關會計制度中,對會計核算都提出了真實、合法、準確和完整的要求,把客觀性原則排在會計原則的第一位。但是這些都不能有效預防會計誠信缺失問題的出現,因此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及時地完善《會計法》中的會計誠信有關內容。把會計誠信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和嚴肅性來約束會計行為,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會計誠信的意識和法律觀念。
2.明確違反《會計法》行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當今會計誠信缺失問題的普遍另一個原因便是造假失信成本很低。對于知法犯法和不知曉的會計造假者、后果嚴重和沒有嚴重后果的會計造假者、主動造假和被動造假等各類不同會計造假者應該分別作出相應規定,明確各類會計造假者分別承擔相應的民事、刑事責任,作出懲罰力度明顯的罰賠規定,讓造假者得不償失。
3.完善企業內控制度。當前,我國《會計法》中雖然對內部控制制度作出相關規定,但是對于違反內部控制制度時的責任以及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性的評價均沒有明確指出。因此,為了保證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同時可以充分發揮管理價值,就需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的相關法律規范。
(四)構建會計信息誠信評價的指標體系
對于管理人員素質的評價。主要對企業領導者素養、首席財務官素養、一般會計人員的素質、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進行評價的指標,綜合評價企業領導隊伍的管理素質。對于公司治理結構的評價,主要是對公司董事會、監事會、信息與溝通、公司激勵制度等公司治理結構進行評價。對于財務管理能力的評價,主要是對公司會計基本工作的規范程度、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實施以及各項制度執行的情況等幾方面的評價。對于財務報表可信度的評價,主要包括對報表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資質等方面。
(五)建設全國統一的會計誠信查詢體系
誠信數據在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共享。政府各部門在各自領域分別采集到誠信數據,這些數據應該使用一個合適的通道或平臺使各部門得以共享。要實現了企業、銀行、海關、外匯管理機構、稅務部門等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聯動,為跨部門跨領域收集企業會計誠信信息提供了可能。這些誠信相關數據全部納入企業會計誠信信息查詢服務體系內,通過一個窗口統一、規范、透明的向社會各界披露會計誠信數據,以實現統一的誠信信息查詢系統。
(作者單位為鞍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侯曉雪.淺談會計誠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要性[J].時代金融,2013(36):11+14.
[2] 于政紅.會計誠信問題的經濟學思考[J].求索,2012(0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