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蘭霞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玉米種植技術發生了較大改變,開始出現高產種植技術。河南屬于種植大省,玉米種植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但當前多數地區并未全面普及玉米高產種植技術,以致阻礙了玉米種植。本文則針對此分析了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并指出了病蟲害的具體防治措施,以期為此后的玉米種植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鑒依據。
關鍵詞: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玉米屬于我國十分關鍵的飼料作物,在工業與農業發展方面占據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種植業中占據關鍵位置。為了切實提高玉米的種植產量水平,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則必須加大對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的研究工作。
一、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1.科學選種
玉米種植期間,相關農業人員應做好選種工作,玉米具備多種品種,且受氣候以及區域等因素的影響,玉米種子也各不相同。對此,農業種植人員應做好玉米種子的選擇工作。區域地理環境會直接影響玉米的生長情況,河南地區屬于平原,水資源比較充沛,比較適宜種植玉米,且存在較大的種植面積。但實際種植期間,相同地區的不同縣市也存在一定區別,對此,種植人員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種,準確判斷以確保種植質量。
2.合理播種
在完成玉米種子的選擇工作后,種植人員還應注意之后的播種工作,播種時間直接影響著玉米的種植質量。調查發現,南方地區的玉米種植時間要較早于北方,南方地區多雨濕潤,一般在每年的3至4月份開始種植玉米,而北方氣候比較寒冷干燥,種植時間較晚。河南地區處于中部區域,氣候更加接近南方。對此,種植期間應結合南方的氣候進行,選擇適宜的種植時間,對于離北方較近的縣市則按照北方的種植習慣進行。提前種植可以增加玉米的種植次數,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玉米的產量水平,因此河南地區一般選擇較早的種植時間。
3.強化種植管理工作
種植人員在玉米種植時除了應采用高產種植技術,還應強化管理工作,玉米對外界因素的要求較高,需要強化管理。比如玉米在拔節、抽穗以及灌漿時期需要為其提供足量的水分與養分,因此種植期間便應加強管理,全方位的確保玉米的生長養分,促進其健康生長。期間最為關鍵的便是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一是幼苗時期,土壤含水量直接影響著幼苗的生長水平,當土壤含水量較大,遠遠超過幼苗所需水分時,會嚴重影響其正常生長,甚至還會導致幼苗因澇害死亡。而當土壤中含水量較低時,幼苗可以更好的向土壤深處伸展,有利于根系的生長。對此,為了避免出現澇害問題,種植人員在玉米幼苗時期應適量保持土壤的干燥,嚴格控制水量,以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二是大喇叭口時期,此階段直接影響著玉米穗粒的生成,水肥管理在玉米長出8至10片葉子時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玉米吸收更多的水分與養分,增加雌穗粒數,種植人員應做好養分與水分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產量水平。三是吐絲期,在雌雄穗的花期階段,若種植人員使用過多的含氮肥料會阻礙花穗健康的生長。為了提升玉米的產量水平,種植人員應盡量避免過多使用含氮肥料。
二、玉米病蟲害的防治
1.農業綜合防治
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應充分重視品種與地塊的選擇工作,并確定恰當的播種時間,避免早播或晚播,避開病蟲害的發生高峰時期。同時,種植人員還應做好整地工作,及時針對上年的病蟲害做好土壤的處理工作。除此之外,在播種前,種植人員應利用專門的藥劑對玉米進行拌種,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2.大斑病及防治
玉米生長期間極易發生大斑病問題,其葉片會出現大小形狀不同的斑塊,且隨著病蟲害的逐漸加重,玉米的苞葉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直至病情進入中后期,玉米根莖也會受到一定影響變為黃褐色,隨后玉米葉子開始變黃、干枯甚至凋零。在防治大斑病時,種植人員應采用以下幾種措施。一是應合理選擇玉米品種,盡量選擇大斑病抵抗能力較強的品種。二是在結束選種工作后,種植人員還應有效翻地,減小大斑病的發生概率。三是種植人員在田間管理過程中若發現葉片上存在白斑,應在摘除后及時噴灑藥劑,以免出現交叉感染問題。
3.病毒及防治
生長期間的玉米經常面臨著病毒侵害問題,也被稱為矮花葉病,一般較常發生于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葉片會出現明顯的形態變化。比如葉片上出現圓點以及綠色的細條等。且圓點與葉條數量會逐漸增多,玉米葉子也開始慢慢變為黃色,直至枯萎。針對此,種植人員應采用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特定的細菌破壞病毒的內部結構。二是采用化學防治方法,有效做好玉米生長時期的預防工作,定期噴灑相關藥劑。三是在種植玉米時應做好田間管理工作,針對病害問題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
4.玉米螟及防治
玉米螟在葉片上鉆孔,且病蟲會直接侵入玉米苗的葉心,嚴重阻礙了玉米的正常生長。在防治玉米螟時,種植人員應有效了解玉米螟的生長特性與生長周期,在突發時期進行大量有效捕殺。同時,還可以在玉米田間引入玉米螟的天敵,比如赤眼蜂等,采用生物防治方法。為了切實提升玉米的蟲害抵抗能力,種植人員還應選擇抵抗性能較強的幼苗,并定期做好藥物的噴灑工作。
5.瘤黑粉及防治
玉米生長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便是瘤黑粉病,其主要發生于玉米的葉片、玉米穗以及玉米秸稈等部位。一般瘤黑粉病的發生存在以下幾種原因,一是種植人員施用過量的氮肥,以致玉米植株組織變軟,不長果實。二是瘤黑粉病的細菌會在土壤中過冬,為病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條件,增加了病菌的繁殖數量。三是種植人員沒有恰當處理病菌,以致玉米植株再次遭受細菌的感染。為了切實控制瘤黑粉病,減少病菌的數量。種植人員應做好玉米種子的處理工作,利用種衣劑對種子包衣。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還應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并采用合理的輪作措施。
三、結語
作為我國十分重要的農作物,研究玉米高產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具備十分關鍵的意義,可以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種植產量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淺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J]. 胡保德. ?農民致富之友. 2016(12):153.
[2]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害預防控制措施[J]. 王軍. ?科技經濟導刊. 2017(20):153+149.
[3]針對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改良[J]. 楊艷雯. ?生物技術世界. 2016(05):71.
[4]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要點[J]. 史占中. ?吉林農業. 2018(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