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彤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在每個人的成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今天的閱讀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借助網絡、多媒體等科技手段,也可以閱讀紙質書本。這些方式都會幫助我們開闊眼界,求索新知,但我更喜愛閱讀紙質書籍。
網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節奏快、壓力大、高度緊張的城市生活中,對年輕人來說,網絡閱讀成為首選。只需借助電子設備,方便快捷,經濟實惠。但相比紙質書,網絡閱讀是碎片化的、淺度的。且網絡空間信息繁多蕪雜,需要讀者能辨別良莠、不被表象所誘惑,多讀值得深入思考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快速瀏覽快餐作品。現在也存在很多網絡寫手,創作如同流水線生產,完全為了盈利。再回想古人屬文,文采斐然,寫成亦難,便流傳了“洛陽紙貴”、賈島“推敲”此類之軼事。“苦吟”之風現今亦難能可貴了。
光影漸欲迷人眼,只今惟存尺素書。借助多媒體手段則帶給我們“悅讀”體驗:有形有色,有聲有像。雖然能給我們帶來視聽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樂趣、避免了枯燥,但是這會限制我們的思考與想象力。這歸根結底是被強加進腦海中他人的理解,不屬于我們自己。它將抽象的文字具象化為畫面。故不應作為主流的閱讀方式。相反,閱讀的樂趣莫過于閑暇時信手拈一卷經典,或于書案,或于枕邊,時時翻看,亦偶有清風明月因窗而入、同來欣賞。言有盡而意無窮,才是極美之意境。
筆端天地蘊機巧,紙上云煙引遐思。手捧書卷,享受徜徉在墨海書香中與古今圣賢對話的意趣,無疑是上佳之選。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于其解讀的無限性。回歸最初的介質,才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深意、身臨其境。沒有畫能描繪出曹植心中的洛神;沒有3D特技能還原出“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沒有朗誦者能讀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與豪氣……以上種種,都只氤氳在書香中。讀書貴在有深度、有思考的過程,才會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與陶冶,要沉住氣、靜下心,一本本地讀紙質書,讀經典。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古人即使鑿壁偷光、囊螢照雪,也手不釋卷。手捧書卷,我們會忘卻塵世煩惱,遠離世俗喧囂。我愿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沉醉一卷縹緗,不負一世韶光。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