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媚
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從經濟角度來說,它有利于勞動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有利于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尤其是在當前人口紅利萎縮、勞動力資源供給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更是意義重大;從政治和社會角度來說,它更加尊重人的個性和選擇,更能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本文從“職業”農民的角度分析了在新形勢下的農民通過針對性的培育,對農業農村發展都有哪些助力與發展。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要性
一、什么是新型職業農民
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超過2.4億,隨著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作為適齡勞動的主要人群--青年農民,選擇城市定居或者就近務工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過著“家在農村、工作在城鎮”的生活,很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導致這一流動的直接動因是城鄉存在的差異,從事農業勞動的低回報率,和巨大的自然和市場的風險。現在的農村已經空心化,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下的絕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對新生代的農民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再返鄉務農,農村“誰來種地”已經成為當前嚴峻的問題。
2005年底,農業部在《關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培養職業農民;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從培養職業農民到新型農民,再到新型職業農民,農業教育培訓工作隨著農業農村發展階段性的要求不斷常深入,與時俱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要“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還要求其對生態、環境、社會承擔責任,通過培訓能成為當地有帶動性、示范性的區域農業生產、或經營帶頭人。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
1.促進農業結構優化、產業化發展
當前我縣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但是支撐農業發展的人員青黃不接,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在家的農民整體素質不高、思想僵化、對農業生產積極性不高這些客觀因素制約著農業朝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轉變。人的思想與認識對人的行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從生產技能的實踐操作、生產經營理念的分享、成功農業生產經營大戶的參觀考察等具有可操作性的課程安排,不但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也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他們生產技巧,通過針對性的培育,從內至外的進行思想素質的整體提高,加快他們參與進產業化發展的步伐中來。
2.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
傳統農民由于種地規模狹小以及缺乏專業技能等“短腿”,不得不通過打工等其它手段來補充收益,拋荒撂地現象時有發生,其實是一種兼業農民。
一個人的精力與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范圍內要做好許多事情卻是不能夠的,農業生產尤其如此。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不僅體現在對生產管理的要求,也體現在生產技術的應用中。隨著昭通蘋果的影響與被接受,蘋果種植在魯甸也成為一個農民增加收入的重點產業。2015年新型職業農民《蘋果生產技術》培育班,針對縣域茨院鎮、文屏鎮、桃源鎮等幾個蘋果優質種植區,遴選50位學員參加培訓。培訓內容涵蓋生產技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經營管理、素質教育、法律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等一系列的課程,不僅有理論課,也有課外實踐考察。培育后獲得證書的文屏鎮硯池山社學員饒乃龍,通過學習后,甩掉了傳統果農的經營思維模式,不但把自家的果園擴大種植規模,更是與因外出務工而土地閑置,或是管理不善的果農聯合起來,他負責科學安排果園肥水等田間管理,成熟后蘋果由他統一收購銷售的合作模式。銷售方法也從坐等收購到主動出擊,不但把店鋪搬上電商平臺,還通過微信端發布擴散信息、發展各區域蘋果銷售代理等多種方式銷售蘋果。由于他與普通果農們之間分工合作無間,蘋果品質優異,走精品果路線,蘋果銷往北上廣等各大城市,受到中高層消費者的青睞并且供不應求。經過兩年的累積,從2014年的畝產值1.6萬元增加到2017年畝產值3.2萬元,經濟效益翻了一番。
而兼業農民耿某,他七年前種下蘋果樹,只用業余時間打理果園,大部分時間在外打短工,其蘋果多年來的畝產值僅為0.6萬元。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方面可以讓轉化為產業工人的農民安心在城市安營扎寨,也可以讓自愿留下的農民通過各種培訓及自身的努力,用創新的思維方式加上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和專業營銷方式的運營,改變農業成為現在農村副業、農民兼業的困境,使他們成為有動力,有激情,有能力現實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
3.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
通過農業項目申報、農產品質量安全、合作社經營管理等課程的培育,引導新型職業農民以農業生產為職業,培育他們使用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單位產出,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發揮特長,形成養殖大戶、農業經濟組織的負責人、促進農業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發展的競爭力。
4.提升農村人員素質,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及總體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終身學習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遠程教育發展的最高目標,只有培養了“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更好的保證農村建設的穩步向前。
三、結語
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而且因為具有規模經營和專業技能相結合的優勢,以及因此帶來的較好經營效益,新型職業農民將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未來,也是培育農業現代化的未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經濟帶頭輻射影響,是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重要條件。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將使農業成為收入穩定、受人尊重的職業,其示范帶頭作用,有利于吸引農民回到土地上來,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2017年1月29日,農業部《“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