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平平
【摘要】在新課改下,學案導學這一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了高中物理教學的常用方法之一。學案導學的應用,使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與關系得到了全新的定位,實現(xiàn)了新課改對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要求,對高中物理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但是,學案導學在高中物理教學的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還有些許地方需改進。對此,從學案導學的內(nèi)容及作用入手,就其具體的實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學案導學 高中物理 實踐 應用
物理是一門對學生思維、邏輯能力要求很強的學科,如何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zhì)量,成為了許多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差,學習過程處于被動局面。學案導學的應用,就是要打破這一局面,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分析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內(nèi)容
通常而言,學案導學的過程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即第一階段由教師提出預習的要求和預習時需注意的知識點;第二階段學生自主預習;第三階段通過學生的簡單預習,學生之間對教師提出的預習要求展開一定的討論;第四階段,教師針對預習前提出的問題和學生預習時的疑問與思考展開講解;第五階段講解完成后,學生進行拓展練習。在學案導學中“學案”才是重點,其是教師教學過程的指導,包括了教師教學內(nèi)容、教學重點、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而“導學”則指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拓展交流的一種引導。
(二)學案編寫的原則
一套行之有效的學案應當是經(jīng)過教師集體研究、討論,并結(jié)合本班學生學習實際修改后的結(jié)果。物理教師在編寫學案時,應當以課時為單位,并就其中物理知識的科學性進行一定分析,再根據(jù)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各個部分的知識點是單獨成章的,因此物理教師在編寫學案時還要考慮到知識的連續(xù)性,保證學生在學習時每一章節(jié)知識的完整。
二、學案導學的積極作用
(一)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應用學案導學,可使高中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便進入到物理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進而使物理教學課堂的目的、任務的完成得到有效保障。在這一教學模式下,高中學生積極參與到了教學過程,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可對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操作規(guī)范上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指導,從而對學生有更加全面、客觀的了解和評價。此外,由于學案導學是需要學生的合作討論完成的,因此這就加強了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時的交流與思考,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將得到培養(yǎng)與發(fā)展。
(二)突出學生主體,激發(fā)學生熱情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將過去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轉(zhuǎn)變?yōu)橐詫W生為主導的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高中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物理教師只是扮演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的角色?;趯W案導學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這一特征,表明學案導學的應用將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參與性及主導地位得到充分發(fā)揮。高中課堂的學習時間較短,學生要想在一堂課中就掌握全部的物理知識難度較大,學案導學法的應用將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并在與同學、與教師的討論中,自主拓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重視方法引導,展現(xiàn)思考過程
相較于初中物理知識而言,高中物理不僅涉及到了復雜的計算和更深的知識,而且還對學生的演算推理、思維邏輯能力有較高要求。而在學案導學中,教師便可在課前預習時給學生提出一定的預習要求,引導學生深挖基礎知識背后蘊含的知識,使學生能分清知識點的層次、重難點。教師在正式的講解中,再針對學生遇到的困難進行重點講解,并盡可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演算推理能力的進步。
三、高中物理教學中學案導學的實踐途徑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指向標,是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標志,也是物理教師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起點,故要想學案導學在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實踐,首先在學案的編寫中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在課前預習時準確的將這一教學目標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帶著目標去預習,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學生按照學案完成預習,并對所學知識有充分地了解后,教師可利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以力學知識的教學為例,當學生完成預習后心中會對力的合成與分解產(chǎn)生一定的認識,此時教師可利用彈簧這一工具讓學生先回顧上一節(jié)“力的合成”,然后再引導學生進入“力的分解”的學習中。具體而言,教師先在一根彈簧上垂吊一個重物,然后再使用另一根彈簧以一定的夾角來垂吊這一重物,讓學生回顧“力的合成”這一知識點,也就是兩根彈簧分別承受的兩個拉力其實與第一根彈簧所承受的拉力是相同的。此時,教師再反問學生:“既然多個力可以合為一個力,那么是否也可將一個力分解為多個力?”當問題提出后,教師可讓學生展開一定的思考與討論,然后再將上述的實驗過程進行倒置,也就是先用兩根彈簧來垂吊重物,然后再取掉其中一根彈簧。通過學生間簡短的討論和教師的實驗操作過程,學生不難給出:力的合成與分解其實是可以互逆的。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到了學習中,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得出了知識點,完成了一次自主學習。
(三)強化合作探究
當學生提出了“力的分解”后,教師便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給學生布置一定任務,“如何才能利用實驗準確的反映出力的分解”“需要用到哪些物理器材”,等等。然后,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分組合作開展實驗探究,而在每一小組中,學生也要發(fā)揚合作探究精神,分工合作,如有的同學負責實驗方案與實驗步驟的設計、有的同學負責實驗器材的選擇、有的同學負責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最后,教師針對每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與結(jié)論進行客觀評價,并從中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讓小組成員上臺進行現(xiàn)場演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將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合作意識與協(xié)作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四)解決學生疑慮
在上述的合作探究學習完成后,學生對“力的分解”會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但由于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同,可能會有部分學生有新的疑慮。針對于此,教師可先讓學生展開思考,或是放到小組中來,讓小組成員共同探討,若還無法解決,教師便要在課堂教學中及時進行講解。學生通過自主實驗后發(fā)現(xiàn),只要能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就可以實現(xiàn)對力的分解,既然如此,分解的意義在哪里?既然合力已經(jīng)能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為何還要將其分解為多個力?對于這些問題,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及時解答,力的分解并不是隨意的,而是要從實際的受力情況來確定力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正確的分解從而解決問題。單純的解答對學生來說可能比較空洞,這時教師可結(jié)合例題進行分析,比如斜坡上的重物,其所受的重力可分解為對斜坡的壓力以及沿斜坡下滑的下滑力兩種。如此一來,學生一下豁然。
四、結(jié)束語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由于教學內(nèi)容的深奧和復雜,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學案導學的應用,將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參與到物理學習中來,進一步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鄭洪均.學案導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7,(8) :73.
[2]張燕.學案導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數(shù)理化,2017,(7) :80.
[3]喻海波.“學案導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理科考試研究,2016,(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