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筱娥
【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策略,認為高校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中應成為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互相結合與共同發展的高新科技研究開發場所、培養信息化和工業化人才的基地、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載體、凝聚信息化發展資源和工業化資源的中心,提出高校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策略:通過全方位的研究工作,促進學術水平的提高;完善人才培養制度體系;加強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工作,積極開展高新技術與相關交叉學科建設;完善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研學機制。
【關鍵詞】高校? 信息化? 工業化? 融合?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114-02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化浪潮風靡全球,推動了世界的工業化、全球化、民主化、城市化的進程。信息化和工業化產生的互動作用,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以信息化推動工業的發展,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度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黨中央指出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一種支持生產力的升級模式,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高校作為服務社會生產活動的科研活動機構,應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以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作為活動方向,以達到為社會生產活動服務之目的。
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理念
信息技術推動的信息產業發展,具有影響力強、滲透性強和應用性廣泛等特征。這決定了信息化的進程與傳統的產業部門并沒有任何沖突。信息化的發展,是對傳統產業部門進行深度改造的過程,更是以傳統產業部門為平臺不斷發展的過程。信息化和工業化只有相互結合與彼此滲透,才能實現共同發展,促進現代化的發展。在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借助信息化來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使“后發”優勢有效發揮出來,努力實現社會生產力獲得跨越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黨中央指出以工業化來推動信息化進程,借助信息化來推動工業化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以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為立足點,力求工業化和信息化互相融合,推動工業由小到強的逐步發展。這些觀點證明黨中央在信息化發展方針上,把“帶動”與“促進”轉變為“融合”,這也是支持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進一步升級。由此可見,信息化和工業化的互相結合,是黨中央對大力開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思考,也是根據我國信息化建設與工業化進程的狀況做出的思考。所以,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信息化,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互相結合,能對我國信息化和工業化運轉的規律有本質性的把握。“融合”的出現,是對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互為發展邏輯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強調了兩者互相依存的關系。
根據黨中央的理念,信息化與工業化互相融合是一個多維度和多因素的系統化工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層面內容,是在信息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的過程中,通過積極開展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培育與發展信息產業市場,降低信息服務和信息產品消耗的成本,為全面推廣和應用信息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大力普及信息化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應用,如在教育文化、電子政務、社區網絡、電子商務方面的應用。國家采用信息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能提高傳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政府、個人積極吸收和利用知識和創新知識奠定基礎。第二層面內容,培育人力資本和發展人才。知識創造取決于培育人力資本,這是因為知識的天然載體是人力資源。第三層面內容,就是通過知識合作與知識分工培育創新文化。信息是借助文化基礎而展開的,處理信息本質上就是對已有知識的符號加工與操作的過程。當知識分工變得精細化,就應該對分工做有機的協調。
根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內涵,高校具有培育人才和人力資源以及創新文化的優勢,對于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進程、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高校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中發揮的作用
高校由于擁有許多優勢和基礎性條件,應承擔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與共同發展的責任,積極投入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的浪潮之中,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協調與發展。為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高校應發揮如下作用:
(一)成為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互相結合與共同發展的高新科技研究開發場所。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第一層面,就是積極開展高新技術的研發活動和滲透活動。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是提供科研成果的主要基地。高校應在電子、機械、化工等生產領域中積極應用推廣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計算機輔助系統、柔性生產制造系統等生產控制類型的技術,推動制造、設計、測試等生產流程的一體化和信息化。高校擁有改造信息化的先進技術儲備和先進設備,能夠擔任前期工業應用的實驗和研制工作。應針對工作生產過程與工業研發設計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并且提出富有成效和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成為信息化發展與推動工業化進程的高新技術研發基地。
(二)成為培養信息化和工業化人才的基地。信息化和工業化互相融合的第二個方向,就是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最能動的因素就是人才。所以,培養能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的、富有創新思維精神和勇于開拓精神的人才隊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高校通過教育普及,能把學習者的文化素養提高。在教育深化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習者的創新精神。高等教育處在教育體系的最高階段,應積極發揮培養綜合性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主導性作用。如高校應積極深化教育改革與教育改革,根據工業化需要和信息化需要,培養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雄厚的理論基礎,富有創造精神、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的人才,為信息化發展與工業化進程補充強大的智力支持。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通過人才培訓、委托培養等方式,為高校信息化發展與工業化進程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同時,高校還可以采用人才培養、委托培養等方式,借助網絡大學、遠程教育等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再次教育現有信息領域和工業的從業人員,豐富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開闊認知視野,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需要。
(三)成為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載體。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應加大高新科學技術研發的力度,推動信息技術朝著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積極繁衍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培育刺激新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力求把工業經濟做“長”和拉“寬”,這對從事創新研究的產業化提出高要求。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人才、資源、技術等方面優勢,實現自主創新,加快工業從生產型制造發展為信息與網絡為基礎的服務制造業。
(四)成為凝聚信息化發展資源和工業化資源的中心。由于信息資源具備增效方面的功能,當信息資源與其他資源互相結合之后,可以把價值轉移到新培植資源方向上。高校圖書館有著豐富的藏書量,擁有理、文、醫、外語、體育、法律、藝術等齊全的學科文獻,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專業性、完備性、特色型等特點,也應該成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互相融合的基地和創新中心。
三、高校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策略分析
(一)通過全方位的研究工作,促進學術水平的提高。高校應積極開展基礎學科的理論研究,以創新為立足點,為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奠定基礎。如設立專項基礎研究基金,重點扶持一些創新性和基礎性研究項目。也可以借助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積極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還可以根據國家重大項目和戰略項目的需求,以飛機、船舶、汽車等行業為依托,積極開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應用研究,建立行業技術為引導的研發基地,建立結構完整優化的科研建設基地體系。
(二)完善人才培養制度體系。根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需要,構建整體優化且具有創新性質的人才培養制度體系。首先,在課堂教學方面,鼓勵學生參加生產實踐活動和科研活動,推廣追求創新和培養能力為核心的考試方式,完善院校專家督導、學生評價、教師上崗培訓、教學信息有效反饋等評價主體一體化的監控教學質量體系。其次,在學籍管理方面,強調個性化培養方式,如學生在入學一年之后,可以申請修讀雙學位、申請轉專業、修讀雙專業,通過一系列措施制定符合學生個性特征的、以復合型人才為宗旨的學籍管理制度。在教學管理上,推行管理制度的系統化與學分規范化,逐漸建立內容翔實的實踐育人體系。在課程體系設計上,開設大量的選修課程,完善基礎類課程,建立動態調整的專業目錄體系,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在教育形式方面,發展遠程教育和職業教育,鼓勵研究機構和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高科技人才,增強高校的知識溢出效能。在積極開展創新思維訓練過程中,啟迪研究生深入認識和思考創新制度,積極探索社會實踐項目化、課程化、有效化的具體策略。
(三)加強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工作,積極開展高新技術與相關交叉學科建設。以高新技術作為新型學科與綜合性學科刺激新型產業發展的依靠點和生產點,如國家重點高校把材料學、信息、生命等學科領域作為發展的重任,打破傳統的專業壁壘,建設多學科互相交叉和高水平的科研研究基地,積極探索以創新為龍頭、以重點學科為依靠、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學術科研組織隊伍,促進多門學科的融合、交叉發展和集成發展。
(四)完善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研學機制。產、學、研這一條有機鏈的形式,是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動力。目前,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就是把潛在的生產力—— 科技朝著現實的社會生產力轉化,也就是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社會效益化、經濟效益化。由于科研成果具有實用性、成熟性、配套性、技術可行性等特征,推廣應用也就比較順利。因此,高校科研活動應與市場需要相結合,避免由于閉門造車所產生的研究無效。根據信息化與工業化這“兩化”融合之需要,高校應向一些與新興產業體系、循環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有實際意義的領域或者方向進行調整,研發一批能促進社會發展的環保技術、生態技術、信息技術。學校部門也應改革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轉變輕專利、重論文的現象,建立完善的科研績效考核機制,達到科研活動為社會服務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方維慰.論世界產業布局的新動向[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3)
[2]王人輝.模塊化與信息產業集聚的內在聯系[J].經濟師,2006(3)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