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中高職銜接背景下“2+3”學生的特點,針對當前“2+3”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培養銜接不夠緊密、教育管理機制還比較薄弱、教育管理缺乏實效性等問題,提出完善“2+3”學生的培養和教育管理機制、實施“2+3”學生思想教育創新工程、推進“2+3”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及就業創業教育內外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育管理模式、構建“2+3”學生朋輩教育體系等措施,促進中高職銜接背景下“2+3”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2+3”學生? 教育管理工作? 思想教育創新工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C-0130-02
高等職業院校面向中職學校開展“2+3”招生是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深化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的重大舉措,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通過“2+3”等辦學模式貫通中高職教育,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2+3”對口招生比例還將逐年擴大,給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新課題。
一、中高職銜接背景下“2+3”學生特點分析
“2+3”辦學模式是中職與高職聯合分段培養學生的一種教育模式,即初中畢業生先在中職學校集中學習 2 年,而后通過統一考試升入高職院校同一或者相近專業再集中學習 3 年,對符合畢業條件學生頒發高職院校畢業證書。與其他通過普通高考統招而升入高職院校的高中畢業生相比,中高職銜接培養的“2+3”學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理論基礎較弱,學習主動性不高
在中職學校,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課程,還要學習專業技能課程,因為兩年時間有限,很多學生沒法同時兼顧把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都學得深入、學得扎實。加上在目前的傳統觀念下,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絕大多數都是那些在初中階段學習底子較為薄弱的學生,他們大多反感枯燥的理論學習,相反對實操訓練的興趣則較高。進入高職院校后,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他們經常會跟不上老師的進度,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與此同時,因為他們在中職又接受過一定的技能訓練,因此當高職的實訓課程與之前學過的內容有所重復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明顯下降,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他們學習動力不足,在學習上就會感到比較吃力。
(二)心理不夠成熟,缺乏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方面,中職“2+3”學生很多在入學年齡上比高考統招學生要小一點,大多年齡在15~17歲,還是未成年人,他們的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還沒有完全形成,正處于關鍵的教育時期。另一方面,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特別是對中職教育還存在一定偏見,認為中職生沒有發展前途,導致不少中高職銜接學生心理壓力較大,自信心不足,感覺未來很迷茫,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職業規劃。
(三)行為習慣養成有待加強
因為沒有高考壓力,不少中職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相比于普通高中沒有那么嚴格,學生學習的氛圍不濃,不少學生在中職學習期間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自覺性和個人自律性不強。甚至有個別中職學生經常出入社會,存在曠課、抽煙、沉迷網絡游戲等不良現象,其行為舉止與學生身份明顯不符。當他們進入高職院校后,很難接受學校的教育和管理,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往往導致因曠課節數過多或成績太差而被勸退,或自己無心向學而主動提出終止學業。
二、當前“2+3”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2+3”學生的培養銜接不夠緊密
在實際工作中,中高職學校雙方還缺乏有效的溝通平臺和機制,雙方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更多只考慮學生在各自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在培養目標、職業能力、師資交流、學生管理等方面的溝通與銜接都不夠緊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的學習生活中的成長成才問題。這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在專業學習或日常活動中會出現培養銜接脫節或內容重復等現象,不利于“2+3”學生的培養和教育。
(二)對“2+3”學生的教育管理機制還比較薄弱
雖然中高職銜接的培養模式已開展了近十年,但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擺脫傳統思維和老舊做法的束縛,沒有結合不同時期學生的特點做到與時俱進,對新形勢、新問題的調研和研判嚴重不足,還是按“老套路”進行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同時,目前在學校內部尚未形成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的氛圍,學生管理工作網絡和教育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三)對“2+3”學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實效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2+3”學生的個性特征也會逐年都有新變化,但部分學校的教育管理者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特點,沒有樹立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理念,對所有學生都是采用同樣的管理方式,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有的教育管理者會對個別表現較差的“2+3”學生的缺點無限放大,由此對所有的“2+3”學生或多或少地都會產生偏見,在心理和行為上對他們產生一定的距離,不愿去深入對這些學生進行交流、指導與幫助,教育管理工作自然也就失去了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構建中高職銜接背景下“2+3”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新路徑
目前,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2+3”畢業生雖然基本上能滿足當前用人單位的需求,但是這種滿足還只是維持在中低層次,要想為企業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在中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要緊跟時代發展要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中高職“2+3”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為抓手,構建中高職銜接背景下“2+3”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新路徑。
(一)完善“2+3”學生的培養和教育管理機制
首先,要構筑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立交橋,打破原來中職、高職兩個階段各成系統的教育形式,加強雙方的聯系與溝通,明確共同育人的目標,從以學生為本的角度出發,共同制訂中高職“2+3”學生綜合素養養成培養方案,滿足新時代學生對綜合素養提升的新需求,助力學生自我提升,努力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工作培訓和交流,為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全程化、多樣化、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指導與服務,滿足對“2+3”學生進行差異化的教育管理的實際需要,順利實現中高職“2+3”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目標。
(二)實施“2+3”學生思想教育創新工程
一是因材施教,積極推進“2+3”學生的思想教育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比如以學校“素質積分工程”為主線,深入開展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二是加強班級思想教育陣地建設,推進班級管理制度化建設,推進主題教育班會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以班風促學風。三是破除單一的教學思維方式,增強德育課程教學的針對牲、實效性和時代感,推進素質教育新格局,重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政治觀念、思想道德、社會責任意識、個人修養、法律意識等素養養成,改變“2+3”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協調的現狀。
(三)推進“2+3”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創業教育內外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育管理模式
一是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各項工作中,解決當前日常事務與思想政治教育分離的現狀。二是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活躍學生身心,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2+3”學生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三是規范學生管理,提升“2+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水平,由學校專業的心理指導教師與班級輔導員共同成立心理輔導團隊,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因人而異地開展工作,積極疏導“2+3”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與障礙,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四是完善就業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2+3”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個性化服務,大力拓展就業市場,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結構,同時還要建設創業基地,切實加強創業教育,完善創業政策,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四)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組織,構建“2+3”學生朋輩教育體系
首先,針對剛進入高職院校的“2+3”新生,單獨組班管理,并選聘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輔導員助理,協助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通過老帶新,以“過來人”的經驗和“同輩人”的視角進行幫扶,使“2+3”新生的適應期大大縮短,讓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和解決困惑,逐漸縮小與高考統招學生的差距。其次,推行黨員進班級幫扶制度,通過黨建帶團建,開展學業幫扶、心理幫扶、就業幫扶等活動,帶領“2+3”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最后,充分挖掘歷屆“2+3”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宣傳就業創業典型,發揮優秀學生的示范效應,從而幫助在校學生明確自身定位,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力地推動學生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孟菁璐.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中職升高職學生管理銜接工作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7(9)
[2]蔣潔.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下學生特點及管理設想[J].科技創新導報,2017(3)
[3]楊紅麗,趙梅英.中高職學生自我管理現狀調查報告[J].考試周刊,2017(5)
[4]張志剛.中高職銜接背景下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8)
【基金項目】南寧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度幫扶縣級中專綜合改革質量工程項目“中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幫扶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南職院字[2017]105號)
【作者簡介】黃小釗(1983— ),女,廣西南寧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西師范大學職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