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花
【摘 要】目前我國教育階段中,針對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情況普遍存在,但是實際提問的有效性和意義并沒有明顯表現(xiàn)出來,基于當前教學中課堂提問狀態(tài),本文將以小學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為例進行有效性和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提出,希望能夠有效提升我們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提問;現(xiàn)狀分析;對策提出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7-0259-01
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問題提出對于數(shù)學科目來說本身就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以及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基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夠使得整體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完整。因此,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也顯現(xiàn)出來。
一、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教育階段中,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學問題提出的實際效益并不高,多數(shù)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效性較低,教師對于問題內容沒有進行良好的前期準備和有效教學內容分析,導致實際舉例和問題提出的營養(yǎng)得不到提升,且為了滿足提出問題的這一教學內容,一些教師流于形式,針對提問內容盲目進行,使得其逐漸變得表面化,而這樣的問題提出對于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和挖掘學生潛在學習水平沒有良好的作用,使得整個課堂教學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tài)。其具體表現(xiàn)如下:首先是針對問題的提出,教師沒有立足于教學內容,提出的問題也不是挖掘和深入研究教學概念和知識點內容,關于整體問題提出沒有一定的連貫性,多是以傳統(tǒng)教學中的案例為基礎進行僅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某項內容的片面問題教學;其次是針對提問的時間和次數(shù),教師無法對學生具體學習狀態(tài)擁有良好的掌握程度,基于自身理念進行問題提出,這種頻繁提問和無效提問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和思維能力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最后,教師在問題提出內容方面沒有考慮整體性,幾乎都是以面對優(yōu)秀學生提問為主進行的專項問題提出,使得全班同學的整體發(fā)展狀態(tài)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有效提問策略與方向
能夠進行合理的教學和問題提出首先需要教師能夠明確提問的具體意義,加強教師對問題提出的重視程度。相關學者在針對有效教學內容中提出,能夠進行交流、有效對話且互動狀態(tài)的課程教學是能夠滿足有效教學的基礎條件。因此,基于這種觀點,教師需要聯(lián)系實際內容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概念認知情況進行問題提出,善于將問題側重點正確引導至學生需要學習的方面,不斷增強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1.針對知識點概念進行提問。
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學習的知識理論體系與低年級學習階段比較來說更為全面,而利用相關聯(lián)系知識和知識點概念總結能夠讓其更好的掌握需要學習的內容。比如在進行《圓的面積》章節(ji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往的教學內容,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回顧,問一下學生對長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和公式使用,讓學生能夠回憶起之前的學習內容。之后再根據圓的面積本身定義和概念進行問題提出。其具體做法是:首先,讓學生們拿出之前準備好的圓形紙片,其面積具體為多少并不需要知道只需要能夠量出半徑即可,之后讓學生將這些圓形紙片進行等分劃分,以圓心為起點進行線面擴散,可以劃分成想要的等分(偶數(shù)份),而這些劃分完的等分沒一塊內容都可以看做無限接近于三角形的形狀,利用這些半徑和無限接近三角形的邊長進行測量計算,能夠相對得到與圓形面積較為相似的數(shù)據。而之后將這些三角形的等分更加細分,逐漸劃分成16份,32份,64份,再讓學生進行拼接成平行四邊形,而最后再問學生通過這些形狀拼接能發(fā)現(xiàn)什么。實際上,通過“極限”理論,無限等分之后這些小三角形的狀態(tài)會合并逐漸成為近似的長方形,而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學生進行自主實踐,能夠讓其更好的認知圓的面積這一概念,加上之前學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將圓的概念認知逐漸加強并引發(fā)思考,使得其對《圓的面積》章節(jié)學習更有效率。
2.二根據學生普遍問題進行提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對所有人進行統(tǒng)一教學,而不是針對“優(yōu)等生”進行專項教學,因此需要掌握并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針對普遍性問題多做有效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興趣。
比如在進行對《圓的面積》章節(jié)內容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對圓的整體面積計算方法進行預測和自我認知,之后再根據教學概念對其提出計算方法。而進行問題提問過程中,教師不必急于給出答案和相關運算公式,可以看看學生們有什么普遍性問題,集于這一章內容,學生們很容易提出圓的周長和相關數(shù)據是弧度形的,不好用工具測量,而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通過簡單劃分或者直接裁剪的方法能夠算出圓的面積嗎,此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試驗和圖形裁剪,而通過實踐之后學生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劃分還是有效裁剪,實際能進行計算的還是只有“直線”部分,針對曲線部分還是只能采用約等計算和估算的方式。而教師此時可以問學生,除了通過這些方法還能怎么計算圓的面積呢,學生則會開始進行針對圓的面積思考,而根據這些普遍性問題進行提問之后,教師能夠很巧妙的將整體氛圍帶入到教學節(jié)奏中進行有效解答,之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和點撥,讓學生能夠開始逐漸認識圓的周長和計算圓面積的方法。
3.針對操作情況提出具體問題。
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針對知識點內容進行提問,以及根據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提問,還需要通過實踐操作情況進行具體問題提問,比如同樣是在《圓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將圓形分割成許多個小方格,之后問學生是否能夠通過數(shù)方格的形式與圓的面積進行比較,讓其觀察和實際操作并針對面積問題進行自我思考。學生通過數(shù)小方格和測量方格面積,再加上自己的觀察思考,能夠看出沒有圓本身的面積大,之后在讓學生將其進行有效連接。針對圓與小方格拼湊出的形狀進行提問“盡管圖形的狀態(tài)改變了,但是有一點卻沒有變,而且隨著形狀的變化,這一點會和他的表現(xiàn)形式有不同,請問是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和了解圓面積的具體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進行自我思考和加強分析并對圓的面積計算有更加清晰的觀念。
總之,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加強有效提問的意識,才能更好的滿足現(xiàn)代化教育水平,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德全.基于問題解決的處方教學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