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教學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過去人類發展史上,為促進知識傳播、教育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無法固守既往模式,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改革。本文對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兩種模式的理論基礎、教學模式和優勢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比較,提出了網絡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結論。
[關鍵詞]網絡教學;傳統課堂教學;信息技術;創新
從90年代迄今,全國各地不少學校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建設校園網,進行網絡教學的嘗試,從翻轉課堂到微課教學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兩種教學模式必須形成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之勢。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勢和不足,應該取長補短、互相融合、共同發展。
一、理論基礎比較
1.傳統課堂教學
也稱“班級上課制”,即把年齡和知識程度接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和指定的教材,按照教學大綱進行不同學科分門別類的教學。它一般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等過程。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最早提出了“班級上課制”教學模式的理論。他在其教學名著《大教學論》中,對班級教學進行了如下論述:“按照學生的年齡及其已有的知識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導。”他還向我們展示了具象化的班級教學場景:“教師高高的站在講臺上,眼光同時看著全體學生,誰也不許做別的事情,只能用心聽……”在此基礎上,歐洲其他教育家,如赫爾巴特等人又進一步完善該理論,最終使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推廣普及。
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不足是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其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2.新型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是指應用網絡平臺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學生自主通過網絡聯入課程學習中心進行學習交流,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提出:學生知識的獲取除了通過教師傳授獲得,學習者也可以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借助他人,與他人進行溝通、會話、交流,通過主動的意義建構而獲得。在建構主義理論看來,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不過起一個幫助、指導的作用。
網絡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積極意義就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不足就在于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忽視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而且在龐大的網絡資源中學生容易迷失方向,不知該如何取舍也分不清主次。
二、兩種教學模式的比較
1.物質基礎方面
傳統課堂教學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比較低,一個老師、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就可以進行教學。而網絡教學需要大量的計算機設備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對經濟和技術要求都比較高,一些偏遠地區或技術落后的地區很難開展網絡教學。
2.教學模式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有限時間的課堂上進行“授—受”的教學,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傳授給學生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網絡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設計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課程等發布到課程學習中心。學生可以自主進行選擇,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課程的進度和難度由學生自己把握,他們可以反復學習、重點學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有利于實現個性化教育。
3.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變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者,學生是被動學習的角色;網絡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可以利用各種網絡通訊工具與教師、同學進行“協作”“會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
與此同時,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固定班級、固定學生進行按部就班的教學,班級差異不會太大,教學時間基本固定不會輕易更改;新型網絡教學則自由得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堂共同學習,也可讓學生課前課后自主選擇時間學習。學習內容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根據情況進行自由選擇。
三、兩種教學模式的利弊
1.各有所長,不分伯仲
傳統課堂教學具有教學成本和學習費用低廉、課堂教學效率高、課堂進度可控性高、學習目標明確、班級易于管理等優點,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網絡教學對學習者的年齡、時間和地域沒有限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進度和內容,而且教學內容更新快,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易于開展協作學習。
2.瑕不掩瑜,尺有所短
傳統課堂教學會因授課教師個人的素質差異,導致課堂教學質量差異明顯,同時,學生被動聽課,不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學規模有限、資源共享有限、有嚴格的時空限制,不易于開展協作學習,因此,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網絡教學管理松散,對自律性不強的學生學習不利,對師生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應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反饋有延遲,對技術的要求高,投入成本也高。
3.和平共處,不可或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網絡教學比傳統課堂教學更具有時效性、先進性,更適應今天信息化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但是,網絡教學并非完美無缺。正如著名教育技術家霍克里奇所說:“不要期望把學生從學習拉到家庭、機器旁邊就可以解決一切,任何先進的多功能機器在不會學習的人面前,充其量只是一臺玩具而已。”所以網絡教育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課堂教學。
(1)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互動所引發的心理因素作用是網絡教學所無法取代的,如有的教師課堂上能用形象的比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奧艱澀的概念,或是歷史教學中的情感價值觀教育等這些都是機器不可企及的。并且由于網絡教學學生不會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得不到學習反饋,也缺少直觀的語言和情緒感染,會產生一種情感上的缺失,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2)網絡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較強的學習自控能力,這些方面比較欠缺的學生就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淹沒,或輕易從網絡學習中脫離。
(3)網絡教學是人與機器的機械交流,長期使用會使學生產生緊張、孤僻、冷漠等心理障礙。傳統教學模式則恰恰相反,班級中的學生共同學習,彼此競爭,他們互相啟發、激勵、幫助、競爭,情感交流十分充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取長補短,包容共存
(1)取網絡教學資源豐富之長彌補傳統課堂教學資源之短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往往不能題外引申或發揮,現在可以通過網絡教學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后鞏固和拓展,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并且還能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此外,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大中城市和東部地區相對資源充足、人才密集,偏遠城市和農村地區相對教育資源不足、人才缺乏。網絡教學能夠突破地域限制,使優秀的課程教學資源傳送到全國各地,極大彌補教育落后地區的發展需求。
(2)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對教學過程有效把控之長彌補網絡教學模式中監管力度缺失之短缺。教師可以通過后臺數據監控或軟件限制功能等,加強對學生學習內容和時間的監控,以避免自控力差的學生沉迷網絡或從學習內容上轉移。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學生在校獲取的知識,可能在踏入社會之后很快就會面臨“過時”的窘境,這種情況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在離開學校后繼續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網絡教學就更能發揮其優勢。因此,傳統課堂教學形式仍將在今后很長的時間里繼續發揮作用,新型網絡教學不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兩者包容共存,共同構建終身教育。
參考文獻:
[1]何東亮,丁瑜.教育學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方芳.對多媒體網絡教學及傳統教學的再認識[J].中國電化教育,2001,(07).
[3]張舒予.再論信息網絡的兩重性[J].電化教育研究,2001,(01).
[4]柯速約.論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互補性[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1,(03).
[5]陳杰.論網絡教學的特點及其模式[J].教育傳播與技術,2001,(04).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