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晏 編輯/蘇二

劉晏
上海市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長期從事消化專業臨床、教學、科研及內鏡工作二十余年,有豐富實踐經驗。擅長各類胃腸病、脂肪肝等消化疾患及內鏡下的消化病診治。
特需門診時間:周一下午(總院)周二上午(石門路門診部)
專家門診時間:周五上午(總院)周二下午,周三、周六全天(石門路門診部)
隨著季節的變換,許多胃腸疾病又開始肆虐,而如何防治和保健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
所謂慢性胃腸病,分為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兩大類。
各類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特異性以及非特異性腸炎等疾病構成消化道的器質性病變。
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早在1978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胃癌的癌前病變;而在胃固有腺體萎縮的基礎上,同時伴有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更被視為胃癌最為重要的癌前病變之一。胃癌通常就發生在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積極中醫藥治療可阻斷慢性萎縮性胃炎向癌變發展,減少胃癌的發病率。近年來,人們的生存環境和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此導致本病呈現出了發病率逐年升高,而發病年齡逐漸下降的趨勢,預后也逐漸變差,西醫治療尚無特效藥。

另外,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構成功能性病變。上述疾患分屬中醫的“胃脘痛”“胃痞”“嘔吐”“泄瀉”“血證”“痢疾”“便秘”等范疇。中醫的治療和保健除了根據氣血、陰陽、營衛、虛實、寒熱、臟腑等要素,運用其生克制化的關系進行系統的“四診合參”辨證施治外,還注意“三分治,七分養”。
每次慢性胃腸病急性或反復發作往往是由于“濕、熱、寒、風、燥”等外因所致,也可由于七情失調內傷而病,必須挖掘疾病根源,才能總結出一套自我防治保健的方法。
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切勿盲目進補,尤其急性發作期必須首先驅除外邪的內犯,才能更好地調補肝、脾、胃。
對于那些久病、雜病或多臟腑虛損、虛實夾雜的患者來說,這點很重要。切勿操之過急,必須先抓住主要矛盾,攻補得當,才能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

起居有常,生活有度,作息規律,動靜結合,神形俱煉,飲食定時定量,且要根據氣候環境的變化而養生。
時刻調節情志,避免憂思惱怒、精神緊張和情緒的大起大落,力求心境恬淡,遇事身心泰然。
合理的飲食結構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合理搭配,才能保證營養吸收,面、粥并不是胃腸疾病不變的最佳食譜。慢性胃病需要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飲食清淡易消化;胃腸病忌食粗糙、油炸、多渣、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少食肥甘厚膩;對于大部分慢性胃病和以“腹瀉”“便血”為主癥的腸病患者來說,魚、蛋、禽、肉只要烹調得當,符合“細、軟、爛”都可進食;對于便秘患者則要多食纖維膳食、麥麩、蔬果、玉米等。
除了飲食保持清潔、新鮮外,濃茶、咖啡、汽水不僅對胃黏膜刺激大,還能增加胃酸分泌,不利于胃炎癥、潰瘍的吸收和愈合,還可加重疼痛等癥狀。
患者應戒煙、酒。吸煙造成血中尼古丁含量高,不僅胃酸和胃泌素分泌增多,而且減弱幽門括約肌功能,造成腸液、膽汁反流,削弱胃黏膜的防御能力。酒精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同時,酒也為濕熱之邪,久服必然造成腹瀉等癥。
應在以往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定時定量的養生基礎上,重保暖、調情志、早睡眠、重營養而易消化之品,切勿過分依賴冰箱、空調等現代化電子設備,也不要迷信紅棗薏米湯、鐵皮楓斗、三七粉等所謂保健秘方。
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癌前期病變患者,消化性潰瘍、胃腸息肉患者以及胃腸疾患家族史患者,建議每年定期復查胃腸鏡,防止病情加劇或復發。
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發病可能和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十二指腸液反流、免疫、生物、藥物等因素有一定關系。
中醫方面認為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病機主要有四點。
一為外感溫邪,內傳入里,化熱化燥,以致在疾病的中、后期,邪熱耗傷胃津,劫奪胃液;或過服辛熱暖胃行氣類藥,或因暴吐大瀉,導致胃陰枯竭。
二為情志內傷,肝氣郁而化火;或素來肝火偏旺,情志之火內燔,或肝氣郁結,木旺侮土,胃氣郁滯,進而氣滯血瘀,郁久化火;此二者,均可因火灼傷陰,致胃體、胃竇細胞萎縮。
三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釀成食積、痰濁,郁久化火傷陰,使胃體、胃竇細胞逐漸萎縮;過食辛辣香燥,嗜酒無度,過食生冷,會導致寒濕傷中,中陽不振,胃失于溫養而致脾胃虛寒或者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和氣血,致使氣虛而致瘀,瘀阻胃絡或濕毒、熱毒內生,從而導致萎縮。
四為年老久病,用藥失之偏頗,反復消耗氣陰,導致病邪入絡入血,胃絡失于濡潤,漸而黏膜萎縮而成難治之病。
故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氣、血、濕、熱、寒、瘀、毒均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機關鍵,本病涉及脾、胃、肝、腎等多臟器,所以慢性萎縮性胃炎不能只保護好胃。

盡管各類抗幽門螺桿菌治療、保護受損胃黏膜治療、補充葉酸治療和維生素B12治療等層出不窮,但目前西醫藥尚無改善或逆轉胃黏膜萎縮程度的特效藥。
中醫采取全方位、系統化地對患者展開診治,立足于標本兼顧、攻補兼施的治療總則,遵循《素問》中所述“平治于權衡,去宛陳莝”的傳統理論,運用健脾清瘀、氣血共調的方法,做到祛痰不傷正、化瘀不動血、止血不留瘀。
經驗方據前期科研資料表明,療效已獲肯定,更有現代藥理學證實有提高免疫力、改善微循環、促進細胞代謝的作用。
根據病患不同體質結合敷貼、溫灸、針灸等輔助治療,通過調理任脈、疏通三焦,全方位調理胃、腸等人體臟器,祛除幽門螺桿菌等致病因素,又不傷害有益菌,使受損的胃腸黏膜細胞迅速得到修復。
同時,結合醫囑進行膳食調理,可以起到逆轉萎縮性胃炎的作用,減輕患者痛苦。
服用中藥、膏方期間,應盡量避免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較強刺激性的食物。服中藥、膏方不宜同飲濃茶、酒,避免降低藥效或與藥物成分相抵觸。服用補益類中藥、膏方時,要忌食蘿卜,且不宜與牛奶同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腸息肉等癌前期患者,必須禁食隔夜菜、發霉食物、腌制品,如咸菜、泡菜、梅干菜、烤菜、咸肉、火腿、紅腸、香腸、方腿、臭冬瓜、乳腐、花生醬、臭豆腐、風鵝等,以及熏烤類食品,如熏魚、烤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