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清 編輯/蘇二

紀清
上海市中醫醫院推拿科主任,主任醫師,針灸推拿學教研室主任。上海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第一屆學術流派分會常委。擅長運用中醫傳統療法結合現代醫療手段治療頸、肩、腰椎等脊椎及脊柱相關疾病;善于對各種久病體虛、失眠與慢性疲勞綜合征、亞健康狀態、頸腰及四肢關節部疼痛等相關功能性身心疑難雜癥運用手法、膏方進行綜合調治。
隨著氣溫逐漸回暖,萬物復蘇,春天就快到來,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不過我們往往會聽到或看到身邊的人乃至自己在上班時間哈欠連連、精神狀態不佳,尤其到下午更是昏昏欲睡,犯起了“春困”。
春困其實是人體對于冬春季節交替的一種生理反應,主要是因為冬季人體為了適應相對低溫的環境,毛細血管收縮、血液流量相對減少以維持人體的熱量。春天隨著氣溫上升,血管逐漸舒張,皮膚及各系統血流量增加,汗腺和毛孔也隨之開放,大腦血流量供應相對不足,加之溫暖的氣溫和相對較高的濕度,對大腦皮層會有一種相對鎮靜的作用,人體會出現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一般人群普遍會出現這些癥狀,當然持續時間不會很長,待人體適應后,癥狀便會消失,但是有些平時體質較差、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春困的表現會更明顯,不適感會比較顯著。

中醫認為肝通于春,春季肝旺,木旺克土,常會導致肝旺乘脾、肝火犯胃,以致出現胃失受納、脾失健運。而若脾胃受傷,清陽不升,則會出現乏力、頭暈、心慌、胸脅脹滿等表現。另外,較多的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腦血管病、腎臟病、肝病、胃病等疾病患者,由于機體長期處于營養供應不足或代謝紊亂的狀態,進入春季后,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逐漸旺盛,導致“春困”現象會比較明顯。
面對“春困”,我們應該如何調養應對呢?
生活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早睡會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減少白天的困倦現象,一般最晚也應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適當的睡眠對人體是非常有益的,睡眠太少容易使人體的氣血得不到補養,但是睡眠時間太長反而不利于健康。其實,睡懶覺不能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只會使人越睡越懶。中醫認為久臥傷氣,過度的睡眠會耗傷陽氣,也會使氣血流通不暢。春季的朝陽升起的時間已經越來越早,早些起床更能順應自然,使人精力充沛,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學習中去。平時應多開窗增加室內外的通風,保持室內有充足的氧氣,有利于大腦保持清醒的狀態。
春季的氣溫較為舒適,適宜多參加一些戶外的體育活動。到戶外進行踏青、爬山、跑步、騎自行車等活動,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能使人體氣機舒暢、氣血調和、精神百倍。參加體育運動,不僅鍛煉了軀體,還能使心情愉悅,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在鍛煉的過程中,血液循環加快,呼吸功能增強,大腦能得到更多的血供和氧供,新陳代謝旺盛,使人體更快地適應春季氣候。
當在工作中出現困倦時,不妨起來活動活動,做做舒展拉伸的動作,或用冷水洗洗臉、洗洗手,使困倦感得以很快消除。

春季的飲食養生原則應以平補、養肝、健脾為主。飲食上避免吃油膩生冷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雞、魚、肉、蛋、豆制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等,以滿足身體的日常需要。春日可吃些時令蔬菜,如油菜、薺菜、黃豆芽、綠豆芽、春筍、萵筍、菠菜、芹菜等。
另外,春天還適宜飲用花茶或綠茶。喝上一杯清香爽口的花茶或綠茶,不僅可以提神醒腦,還可促進人體陽氣的升發。
有時候,當我們自己白天出現困倦感時,可以因地制宜做一做自我按摩的保健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
搓摩脅肋
兩手掌攤開,手指伸直,用手掌及手指來回搓摩兩側脅肋部,有疏肝理氣之效。
十指梳理
以手指代替梳子,指尖著力于頭皮,雙手同時進行,從前額開始呈扇狀向后推摩約1分鐘。手法以柔為主,柔中帶剛。
指尖叩擊
以指尖作錘,雙手同時進行,從前向后、從左至右叩擊整個頭部,反復依次緊叩約1分鐘。叩擊時由腕部發力,發力均勻,不可太重亦不可太輕,以有較強的振蕩感而不覺疼痛為度。
按揉百會、太陽穴
首先點按百會穴,以右手中指尖在百會穴點按,待局部產生酸脹感后即改用中指指腹按揉,如此反復交替進行約1分鐘。之后,兩拇指或中指分別揉太陽穴約半分鐘。按揉百會穴及太陽穴均有緩解疲勞的作用。
按揉風池穴
用兩拇指指腹按揉風池穴約半分鐘,有提神醒腦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