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 張立涓(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藥劑科) 編輯/甄知
藥品說明書是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核準,指導醫生和患者選擇、使用藥品的重要參考,也是保障用藥安全的重要依據,更是具有醫學和法律意義的文書。在服藥前不看或者看不懂藥品說明書,這就會給安全用藥帶來隱患。因此,學會讀懂藥品說明書非常重要。閱讀藥品說明書時請注意以下幾項,大部分按重要性排列。
藥品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即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處方藥必須由具有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職業資質的人群開具,而患者須在醫護人員的監護指導下購買、使用藥物。
非處方藥(Over The Counter,OTC)是方便消費者自我保健,用于快速、有效地緩解輕微病癥的藥品,不需要醫生處方,消費者可直接去藥店購買。
非處方藥還可細分為甲類和乙類。甲類的標志為紅底白字,可在藥房或藥店購買;乙類的標志為綠底白字,安全性更高,除了可以在藥房或藥店出售外,還可以在超市、賓館、百貨商店等多處銷售。

一種藥品一般有多種藥名,如通用名、英文名、商品名、別名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通用名與商品名的區別,其中通用名稱是國家藥典采用的法定名稱,不同的廠家生產的同種藥品使用相同的通用名稱,故只要弄清楚藥品的通用名,就能避免重復用藥;而商品名稱是藥廠通過注冊受法律保護的專有藥名,不同的廠家生產的同種藥品使用不同的商品名稱,故若只注意商品名,則有可能造成同時服用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種藥物而導致過量;對于英文名稱,西藥會有標注,而中成藥則一般不標注。
化學藥品標示為“適應癥”,中成藥標示為“功能主治”,皆指該藥品適用于治療哪些疾病。如果遵照醫師的處方,這一點不會有大的問題。而如果患者自己選購藥物,則尤其應當注意:這種藥是否適合自己的病情;是否超適應癥用藥;是否存在不能服用這種藥物的其他情況,例如過敏等。因為只有對癥下藥,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用法需注意口服、注射或外用等,外用會有明顯的紅底白字標志。
此外,還應特別注意服藥時間與服藥間隔。例如:飯前指用餐前半小時服用;飯時指用餐的同時服用;飯后指用餐后15—30分鐘服用;空腹指飯前1小時或飯后2小時服用;睡前指睡前半小時服用;頓服指把一天的用藥量一次性服下;含服(舌下含服)指服用后10分鐘內不能飲水,同時也不能咀嚼,時間保持5分鐘左右。
另外,說明書上會寫明不同病癥所對應的用量,且用量大都為成人劑量,應根據年齡不同而區別。60歲以上老人通常用成人劑量的3/4;小兒用藥量比成人少,可根據年齡按成人劑量折算,也可按體重或按體表面積計算用藥量。

藥品說明書中常會寫到“禁用”“忌用”“慎用”的字樣,三者就危險性而言:“禁用” >“忌用” >“慎用”。其中“禁用”是用藥最嚴厲的警告,是絕對不能用的,一旦誤用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中毒;“忌用”表示很可能帶來不良后果,最好不用;“慎用”是提醒患者服用該藥時要小心謹慎,在服用之后,必須細心觀察患者用藥后有無不良反應出現。
對于兒童、老年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在用藥時需格外注意“特殊人群用藥”欄目中的相關內容和要求。另外,某些藥品說明書,也會標注在用藥期間飲食的注意事項,如“忌食辛辣食物”,辣椒、胡椒、八角、小茴香、豆蔻、生干姜、白酒等都包括在內。
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但并不是每個患者都會發生的。即使出現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有高有低,與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年齡、遺傳因素、飲酒等諸多因素都有關。在用藥時出現不良反應,輕微而又需繼續治療的,可以一邊治療一邊觀察,同時向醫師及藥師咨詢,但較嚴重的應立即停藥到醫院就診。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一些中成藥的不良反應常顯示尚不明確,但也需引起關注。因為尚不明確不等于無不良反應或不良反應小,而可能由于藥物的不良反應難以檢測等多種因素造成。可通過控制準確的使用劑量、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等方式避免。
藥物相互作用指患者同時或在一定時間內先后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后所產生的復合效應,可使藥效加強或不良反應減輕,也可使藥效減弱或出現不應有的不良反應,一般說明書上會標出后者,需注意避免使用,以下三項可供參考。
易發生藥物相互作用的高風險西藥,如苯妥英鈉、奎尼丁、地高辛、華法林、格列本脲、紅霉素、西咪替丁、西沙必利等。
中西藥之間的相互作用。中藥中有諸多復雜且未知的成分,故最好不要中西藥混合使用。如甘草可能會增加地高辛的毒性;人參會增加肝素、阿司匹林和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萘普生和布洛芬)的出血效應;還有山楂與阿司匹林、烏頭與阿托品等。
中藥中的配伍禁忌:避免十八反與十九畏(不能合用的中藥)。
批號(生產日期):一般標注在藥品包裝上。我國使用6位數字,其中前兩位表示年;中間兩位表示月;后兩位表示日。例如,某藥品批號為180516,即表示該藥品生產日期為2018年5月16日。如果同一日生產數批,則在日號后用一短線連接數字表示,例如,180516-2,即表示該藥品為2018年5月16日第二批生產。
有效期:有不同的表示方法。有的需結合包裝上的生產日期查看。如有效期18個月,則表示從生產日期開始算起的18個月內藥物能保證一定的療效。有的直接標明有效期,指該藥可用至有效期最末月的月底,如標有“有效期至2018年7月”的藥,指該藥可用到2018年7月31日。也可表達為“有效期至2016.07”“有效期至2016/07”“有效期至2016-07”等。
失效期:指藥品在一定的貯存條件下,能夠保證質量的期限,到達此期限即認為失效,以何時失效的日期表示。如失效期為2018年5月,表示該藥只可用到2018年4月底。
除此之外,不同地域日期表示方法也有差別,如亞洲多用年-月-日表示;歐洲多用日-月-年表示;美國用月-日-年表示;而俄羅斯有用羅馬數字代表月份的;但也有不少例外。

主要成分:注意不應自行服用兩種含有相同成分或部分成分相同的藥品;化學藥品中此項還包括:化學名稱、化學結構式、分子式、分子量等。
性狀:包括顏色、劑型、形狀等,中成藥還包括藥物的氣味、寒熱溫涼等。
規格:指藥品最小計算單位的重量,如每片重0.46g。多數情況下無需特別關注,但有些藥品的用法用量中有時不會給出具體的片數,而是克/毫克數,故此時可以根據規格自行算出需服用的片數/粒數。
為保證藥品的質量與療效,最好按照說明書上注明的方式存儲藥品,如密閉、避光、冷藏、防潮等。一般來說,藥品儲存于涼暗干燥處即可。其中陰涼保存指溫度不超過 20℃;冷藏指2-8℃保存;相對濕度則應保持在45%-75%范圍內。
批準文號是鑒別假藥、劣藥的重要依據,所有在國內合法上市的藥品,包括進口藥品,都應有“國藥準字”的批準文號。批準文號具有唯一性,沒有批準文號或文號不符,均可作假劣藥投訴。
目前,藥品批準文號的格式為“國藥準字”+“字母”+“八位數字”,如國藥準字H20050203。其中字母包括H、Z、S、B、T、F、J,它們分別代表藥品不同類別:H:化學藥品,Z:中成藥,S:生物制品,B:保健藥品,T:體外化學診斷試劑,F:藥用輔料,J:進口分包裝藥品。
包裝:可以了解藥品的包裝材料及裝量,如xx粒/瓶/盒。
執行標準:指反映質量特性的全方位產品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或企業標準。標簽上標示的產品標準代號和順序號是監督檢查的依據。
生產企業:包括企業名稱、生產地址、聯系方式等,可選擇性地購買口碑好的醫藥廠家生產的藥品。
有些說明書會有這三項,有些則沒有。其專業性較強,一般患者很難理解,不必過多鉆研。如對這方面內容有疑問,可以咨詢醫師或者藥師。
總之,患者在用藥前應養成閱讀藥品說明書的好習慣。若遇到看不懂說明書的情況,可及時與醫師和藥師聯系,勿要自行服用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