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子健(解放日報記者) 編輯/易可



2018年初秋,我同夫人一起暢游了意大利這個古老而又時尚的國家,行程3 000多千米,歷時25天,度過了一個美好難忘的“羅馬假日”。20年前,我因采訪、報道在西西里島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曾經到過意大利的羅馬和威尼斯,但那只是工作之余順便觀光,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如今重返意大利,總算能一償夙愿,細細領略具有豐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國家的風采。
我們這次游覽意大利的第一站多洛米蒂,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由于太過驚艷而徹底征服了我。在世界各大旅行雜志出鏡率最高的多洛米蒂風光照片——白云石山蓋斯勒群峰和圣馬格達萊納小教堂,雖然這張照片并不是在最佳時段拍攝,但我還是把她編排在了“頭版頭條”。

對于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區,以前我知之甚少。雖然我到過歐洲不少地方,甚至包括與意大利接壤的所有國家,但真正去關注多洛米蒂,還是從這次決定深度游意大利開始的。意大利是個縱向狹長的國家,版圖就像一條在踢足球的腿。又因上海直飛意大利的城市不多,使我一開始就決定這次旅程從北向南走,所以做功課就是從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著手。多洛米蒂也是這次意大利深度游的三大重點之一。可當我打開地圖做功課時,那些用意大利語和德語雙語標注的地名,讓我有點犯暈。原來意大利的南蒂羅爾和現在奧地利的蒂羅爾地區,在一戰前都屬于奧地利領土,一戰奧地利戰敗,南蒂羅爾從蒂羅爾州之中劃歸意大利,所以現住在多洛米蒂核心區的人,據說使用的是一口以德語為主的拉丁語,甚至連婦女服飾也類似德國式樣。我們所到之處,見到在那里旅游度假的大多數也都是德國人。



多洛米蒂是一個區域,就像法國的普羅旺斯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納。打開歐洲地圖,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延綿上千千米,由西向東穿過了法國、瑞士、意大利、德國、奧地利、斯洛文尼亞等。多洛米蒂就在阿爾卑斯山的東段南麓,西接瑞士,北靠奧地利的這一片山區。以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為例,向正南方下行不到100千米,就是意大利多洛米蒂西部重鎮博爾扎諾。

意大利語多洛米蒂有白云石的意思,這片由古代珊瑚礁風化侵蝕形成、并由地殼變化凸出隆起的白色碳酸鹽石灰巖山群,因為完全裸露的巖石和幽谷深邃奇峰林立,在整個阿爾卑斯山區獨樹一幟,于18世紀被法國地質學家發現而命名。19世紀中葉,歐洲大陸的旅行者開始探索這片阿爾卑斯山深處的地區,多洛米蒂險峻的山勢,奇特的地貌,一時間令無數登山客神往,被譽為“中歐最后一片凈土”。多洛米蒂于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教科文組織還將其劃為9個區域,以呈現多樣性的壯麗景觀。意大利在多洛米蒂山區建立了10個自然公園保護區。

多洛米蒂山群,有18座海拔高度超過3 000米的山峰,且山頂陡峭山峰聳立,據說世界上再無第二處擁有如此眾多垂直峭壁的山體群。盡管多洛米蒂群峰大多裸露,可到了這些白云石山的山腰斜坡,則綠草如茵,再到山腳下更是樹木繁茂,而且還因高山常年積雪,這片區域有大小41個冰川和數不勝數的湖泊。如此地形,使多洛米蒂冬天成為滑雪勝地,夏天則是徒步、攀巖、登山愛好者的天堂。東部重鎮科爾蒂納丹佩佐,曾于1956年舉辦過冬季奧運會。此后的多洛米蒂,迎來越來越多的旅游度假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
白色巖石和獨特的山體結構,使得多洛米蒂山群成為人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世界最美山峰。尤其一早一晚時分,這種山體顏色會隨著陽光變化而發生微妙變化,由最初的白色變成粉紅色,直至呈現玫瑰紅色,這種現象被當地人稱之為“阿爾卑斯之光”。
第2天清晨,我拍到的唯一一張休斯山希利亞爾—施勒恩峰日出前呈現有微微玫瑰紅色的片子。是坐東南面向西北拍攝,從這個角度觀賞,希利亞爾特征明顯,是休斯山的地標景觀。可惜因為云層太厚,日出沒見,遠處的高山牧場仍是一片藍調,近處的山路還亮著路燈。
游覽多洛米蒂,我們是從米蘭與維羅納之間的加爾達湖開始的。加爾達湖是意大利面積最大的湖,在米蘭東面100多千米處,從維羅納去,只有40千米。受阿爾卑斯山東南麓多洛米蒂山脈的影響,加爾達湖有溫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未經破壞的自然風光,湖岸布滿古村老城修道院,北部還是帆船和水上運動的王國。
加爾達湖呈東西窄的長條形,從南向北,我們走沿湖西線,一路我們游覽了大湖周邊的薩洛、利莫內、里瓦,并在湖東岸最美麗的馬爾切西內住了一晚。馬爾切西內鎮中心有幾條老街,其中最主要一條老街可以從公路直接下到湖邊,再從湖邊就可以逛到斯卡利杰羅要塞了。老街商鋪林立,應有盡有,而我喜歡逛老街,則是因為在這些幽徑小巷里,你總能找到美妙的光影。
加爾達湖最北頭的里瓦,雖然是個湖岸碼頭小鎮,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在里瓦為進山準備了充足的食物水果和水。從加爾達湖往北不遠處,有一個小到不能再小、可卻幽靜之極的托布林諾湖,湖中亭亭玉立著一座中世紀古堡托布林諾古堡。湖東面是一個小鎮。據說,古堡當年由一位紅衣主教所建,并流傳有愛情悲劇故事。無論如何,塵世一晃到如今,這里已經是一家餐館。我們在蒙蒙細雨中欣賞這一極致美景,感覺真的就像偶爾遇見一位深藏閨閣的小家碧玉,纖細、文靜,還有點羞答答。(未完待續)



